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互换人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1:4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2:52
除了联姻,春秋战国还有另外一种结盟方式,就是交换人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国家或互求信任,或罢兵议和,或乞求援兵的一种交换公子的外交活动。春秋时期比较少,战国时期就很频繁了,这也能客观地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很脆弱了,只能以交换质子来保证同盟关系。
那么这样就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左传》中这样评价交换质子“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如果两个国家不是真心想结盟,那么交换质子也是无济于事的。除此之外,还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在外做人质的大多数都是地位不太高的公子,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到国内大局。第二,通常情况下,在国内的公子为了少一个王位竞争者也不愿意质子回来,有危险也不愿意营救。第三,战国时期的大国已经不满足于称霸了,而是追求兼并领土,吞并国家,矛盾不可避免。
所以说,交换质子很难达到理想的*同盟关系。秦国交换的质子最多,但每个国家它都揍过一遍,特别是赵国,嬴异人带着儿子在赵国生活的时期,也是秦赵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可想而知,异人父子在赵国没少吃苦。还好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将其送上秦国的太子之位,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而在秦国当人质的燕太子丹更是直接不满秦国的待遇,逃回燕国,后来还导演了一出荆轲刺秦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2:53
一、原因:
1、首先不一定是太子,可能是王公或者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2、诸侯国之间同盟时,为了维持信誉,双方互派人质,大多都是次子以下的王子。大王生了十几个,王位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对于一个王子有时不太重要,也是有毁约的事情。
二、简介:
质子:就是人质。春秋战国当时的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一般简称“质子”。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
三、文献:
1、《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
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3、《魏书·蛮传》:“泰常八年,蛮王梅安率渠帅数千朝京师,求留质子以表忠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2:53
有人质就能互相放心,不会互相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