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28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以下是我对理念的基本看法:一、师德要求 我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有理想抱负的人。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并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依法执教。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在教育影响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必须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我认为爱国是最大的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的思想动力。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显出毕生的精力,甘洒热血育新人,这是爱祖国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二、学生为本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认真地学习研究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研究少儿文化:了解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语言特点为方式等等。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准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去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恰如其分地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下茁壮成长。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益,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关心爱护他们,精心地培养他们,按着新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把其培养成为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一代新人。我觉得这是对学生最真切的爱。爱其心,爱而不宠,尊而不纵,学生如果体会到教师对她的爱,被这种爱所感动,那么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在教育影响学生。。俗话说,只有好的品格才能塑造好的品格,教师应该从情感上、意志上、性格上好好地雕琢自己,让作为平凡人的我们,细细地分析了解哪些品质、行为是为人师合适的部分而自己要求进来,也就是说教师自己也要自尊自律,进行自我教育了。三、能力为重 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把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方位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预见能力,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一定的教育指导能力应变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及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当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总之,教师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四、终身学习 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也是学习型的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取得现代社会共识的建立在知识社会、学习化社会的深刻理念!知识更新的加快,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以宽厚的扎实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地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一目标,并做终身学习的典范。2. 中小学专业标准的差别有哪些 答: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上的差别 我认为学科知识在小学教育阶段相对于中学作用更小 过程和手段对小学教育更加重要 差异性、儿童观、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师专业迫切需要的部份。从内容上看 他觉得小学教师有六外维度。从实质上看对于小学而教师而言 儿童的活动、过程很重要 而中学教师中 教育教学知识应该建立在学科基础上 小学教师以学生为本 以德为先 难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研究小学生 遵循小学生成长的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坚持实践、反思、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我看来 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区别在于不同认识年龄的教育对象。小学老师面对的是一郡心智还不完全、对社会没有了解、天真无邪的孩子 而中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开始有自已思想 叛逆、大概知道何为对、何为不对的学生。中学生们会主动学习 知识层面与结构都比小学生们要好的多、健全得多。中学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 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任中学生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