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00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15 23:23
在怀孕之后不仅孕妇自己,包括家人都会很注意补充营养的,每天都有丰盛的美食等着,但是也有很多孕妇会因为这种过度的营养补充导致出现血糖高的情况,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出现了血糖高怎么解决。
1.孕妇如果在孕期出现了血糖高的情况就建议在平时的主食上尽量选择粗杂粮食物,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在这个时期晚餐可以吃些粥,在熬粥时添加点粗粮,一定要使用没有精加工的糙米、全麦等。
3.各种杂粮,玉米、小米、黑米、大麦、燕麦、荞麦及各种杂豆,不仅膳食纤维丰富,而且能明显降低升糖指数。另外,尽量保持豆子、谷物的完整性,不要煮得太烂。
注意事项
孕妇在怀孕之后如果出现了血糖高的情况,在平时吃饭的时候也要做到少食多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56
众所周知,一般血糖高都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服用别的药物控制血糖需在医生指导下,孕早期时最好避免药物。
孕妇血糖高到一定严重情况下,可以跟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后,决定后胰岛素的用量来控制血糖。
1.调节好用量刻度后,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次数由用餐次数决定,而且医生也会嘱咐。
2.注射胰岛素后半小时,孕妇必须按要求进食,不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3.孕妇外出用餐时应带胰岛素注射针,或是打完针后需马上出去,那就必须携带食品。
4.分娩后由于胎盘排出,抗胰岛素的激素迅速下降,故产后24小时内的胰岛素用量应遵医嘱至用量的一半,第二天以后约为原用量的2/3。
孕妈妈可以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调节血糖,注意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尽量少吃会使血糖升高的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8:14
孕妇血糖高怎么办之日常饮食
1.降低血糖的食物
粗粮:黑米、荞麦、玉米、糙米、燕麦、全麦面包、根茎及豆类等。
食法:精白米、面等血糖指数很高,可以结合以上的粗粮来搭配食用,比如大米燕麦饭、玉米饭。
水果:草莓、菠萝、番茄、猕猴桃、番石榴、桃、火龙果、梨、柚子、苹果等。
食法:以上的水果血糖指数较低,而且含有较高的可溶性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合血糖高的孕妇食用,可以选择直接吃以上水果,或是选两三样做成水果沙拉,打成果汁饮用也行。
素菜:绿叶蔬菜、苦瓜、洋葱、魔芋、南瓜、紫菜、黑木耳等。
食法:孕妇多吃绿叶蔬菜能补充大量维生素、矿物质和粗纤维,而且苦瓜等别的素菜血糖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非常适合孕妇食用。孕妇吃以上的素菜,清炒最好不过了。
荤菜:深海鱼类、蚌肉、鹅肉、鹌鹑、乌鸡、鸭肉、猪胰等。
食法:孕妇血糖高多吃深海鱼,如鳗鱼、鳕鱼、金*鱼等。荤菜也要与素菜结合着吃,最适合熬汤煮粥了。
2.血糖高不能吃的食物
糖类: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等。
甜食类:巧克力、甜饼干、甜面包、果酱、蜂蜜等。
高淀粉食物:土豆、山芋、大米粥、糯米粥、藕粉等。
油脂类:花生类、瓜子、核桃仁、松子仁等。
水果:香蕉、葡萄、哈密瓜、龙眼、荔枝、榴莲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9:49
孕妇血糖高怎么办之日常生活
1.监测血糖值
孕妇及孕妇家人应养成监测孕妇血糖值的习惯,孕妇血糖高可不是小事情,若是不重视,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对孕妇本身还是腹中胎儿都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孕妇可以买一个测量血糖的仪器,以便能够随时知道血糖值的情况,那么就能依据血糖值做出正确合理的调节,避免孕妇血糖值太高或太低。
2.运动锻炼
孕妇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能有效的控制血糖。
孕妇可以在室内做做孕妇瑜伽动作或孕妇体操,或者选择到室外稍微活动,比如饭后室外散,早上太极拳等。舒缓不剧烈的运动锻炼都是可以尝试的,孕妇应该达到运动发热但不出汗的效果。
为了有效控制孕妇血糖高,应坚持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当然是包括运动的准备活动和事后活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1:40
孕妇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一个身体供养两个人,负担比较大,因此身体各项指标也容易出现波动,血糖就是其中一个很容易变化的指标。在糖尿病的分类中,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类,不过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而且妊娠型糖尿病如果调理得当,在妊娠结束时就会好转。但是我们对于血糖管理依旧不能松懈,血糖高很容易导致胎儿畸形、发育异常、分娩困难等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所以对于孕期血糖高仍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像我怀孕时一样,坚持每日用三诺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一旦出现异常波动,我就会咨询我的家庭医生,让他帮我调理,最后生的宝宝十分健康。所以,现在你应该知道如果孕妇血糖高怎么办了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3:48
如果孕妇有出现血糖偏高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饮食结构然后到医院就诊,然后诊断是否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