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说说趣说汉字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0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34
汉字是华夏文明承传的载体,历代文人用汉字创作了无量的绚丽诗篇,故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瑰宝无数,其中汉字堪称宝中之宝。汉字不但是华夏文明承传的载体,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客更是用汉字创作了无量的绚丽诗篇,就是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一般人都认为汉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唐代的张彦远谈到仓颉造字时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见,学习汉字,能够晓天机,明正邪。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汉字也是一致的。汉字通易理,合阴阳,因此具有全息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会产生测字术的原因。汉字是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天、地、人、事、物纷繁的信息,也就是说汉字与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东汉的许慎用易经、五行学说为指导还原了汉字的构造,编撰了《说文解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明确指出汉字不但是文明的基础而且内涵神意,“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个人理解,汉字是表象的。汉字表达了什么象呢?天象!汉字的字形、字音都对应了天象。当天象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汉字都会发生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一位当代圣人说过:“由于汉字是特殊的文字,它和天上的字很近似。汉语和天上的语言也很近似,因为它是神直接给人创造的文化,而且在中国奠定的是半神文化,那么字的形和音都与宇宙有着连带关系。”
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讲几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字的变化。
国,邦也(《说文》)。“国”字中有组成国家的三要素:人口、土地、武器(军队),而简体字“国”,只剩下一个大王拿着象征权柄的印章独霸一方。
中国人被称为华人,华人自称是华夏儿女,可见这个华字与炎黄子孙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正体字“华”字是象形文字,《说文解字》中有“荣也,从艸从夸(夸字去除大,现无此字,下同)”。着有《说文解字注笺》的徐灏曰:“华乃古象形文。上象蓓蕾下象茎叶。小篆变为夸耳”。“华”字原是象形,秦人或加艸为意符,遂有华字。后来“华”借用为光华之意。秦汉人乃另造荂,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华”字为借意所专用。“荂”字少用。“花”字遂另成一意。
换言之:“华”(花字意)正体字象形本来像一朵花那么美,因为花是美丽的,“华”字就被借为“华丽、美丽”的意思。于是乎“华”(花字意)这个字就没有了。到了六朝,乃另外创造一个新字“花”(花朵的花)。这样,久而久之,“华”字专门解释为“华丽”,而花朵的花,就只用“花”字来代表。
“华夏”一词,寓意“礼仪服章之盛美”,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注疏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人用“华”字,来形容中国服章文物之盛美,所以“华夏”一词,其原始意义就是“服仪盛美的文明国度”;而融会了“中国”与“华夏”的“中华”一词,乃是意谓“美丽辉煌的文明中心”。而“华人”这个词虽然古代没有,但是我想按字义理解成“服仪盛美的文明人”也是可以的。
而简体字的“华”(化十),这个字删除了部首(艸)→(艸)→(草),已经无法体现其本来的字意了,无法体现其本身为植物的(华、花)。“化”,《说文解字》中说:化,教行也。而“十”是什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是立在西方人坟墓前,可以说代表死亡。那么简体字的“华”的意思就很明确了,以死亡(的威胁)进行教化,使之服从。
还有一个“欢”字的变化也特别有意思。正体字“欢”,喜乐也,从欠,雚声(《说文》)。雚为何物?水鸟名,《诗》曰:“雚鸣于垤”。明代蒋德璟的《雚经·性俎》中说:“雚仰鸣,晴;俯鸣,阴。”那么“欠”呢?张口气悟也,像气从人上出之形(《说文》)。那么这个字就是很形象的,雚仰天长鸣(表达它们的欢快),这个行为和人类高兴的时候是类似的。
而简体字的“欢”中的“又”其实是镰刀和锤头的象形。所以,本来是出自人类天性的愉快感变成了苟且偷生的侥幸,这是“欢”吗?这更像是痛苦。
汉人是华人的主体,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体文化。但是近些年来,基本上摧毁了汉人的儒、释、道,特别是儒家信仰,消灭了汉人传承千百年的精神灵魂。如今汉人成为一个没有民族信仰、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传统、没有民族认同感、地域性差异远大于民族共同点的所谓“民族”。这样的现实不正是由“汉”而“汉”的变化所表达的意思吗?
汉,漾也。东为沧浪水(《说文》)。《书》曰:“泉始出,山为漾。按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 汉,在上古专指汉水,也指天上的银河,皆有壮阔、浩大之义。汉的本义或其引申,都像征了汉民族以及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文虽名曰“奇谈”,但并非“怪论”。写到这里偶现灵感作了一偈,算是本文的结束吧!
世事茫茫孰为真?
叹息光阴不等人。
神佛已然收残局,
将启循环又一轮。
世事茫茫孰为真?
今有圣者掸旧尘。
劝君分明善与恶,
莫忘前约做新人。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34
读后感(2008-12-12 23:21:16) 标签:读后感 分类:文字 12月4日晚,小儿自习,余旁督修,读《书法报》,生发感想,拉杂记下,博方家一哂。今日报纸,凡32版,去广告5.6.7.27.31计五版,余27版。 头版《陈传席谈书法》。即兴之谈,多有真知灼见。陈老言及:写书法史的人,应该把书法放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要对中国文化精通,只知道书法的人,是研究不好书法的。此金玉良言。书法,书字当头,当以博览群书,丰厚学养做基,“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也”。当代书者或考考于技法之娴熟,或汲汲于形式之翻新,殊不知学问修行更为根本,匠气和文气,或由此分野。 二三版新闻版,有金陵四老展,有浙江女书家展。金陵四老潜心为艺矢志于书,几十年如一日,不慕名利,不事权贵,博学多思,卓多建树,足为后辈楷模!浙江女书家展又于网上见诸多图片,惜不见浙江毛燕萍大姐风采,久未问候,不知一切可好?甚念!言论版言湖南书协集体润格事,一正一反,各圆其说。其实写字卖钱,古己有之。利人利己,何乐不为?至于润格,于书家言,或标高价,或低抛售,各人方式不同,亦无可厚非,只是鬻书同时莫忘提升书艺水平;于藏家而言,乃是见仁见智,张三以为千金不售,王五以为一文不值,却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刘勰言“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至理也。 佳作版、报上展、市县平台等当作品版并读。总觉隶书不多,佳作为零。日后组稿时能否协调一二?书画百家版苏老先生“文章怀抱”联,不合平仄。书画名家献礼展,似可更名为名家书画献礼展?名家版张建会以隶见长,为书协隶书委员,此次行楷示人,不知何故?23版金石拓片展,令人眼馋。拓片既有史料价值,亦有艺术价值。近年为藏家所爱,购一上佳拓片,再请“南华北丛”或题或跋,或述其源流,或评其书画,或勾沉索隐,或考订著述,或诗词吟咏,张之壁间,察古观今,不亦快哉! 其余教学理论版,多有经验之谈。尤喜书论研读和黄宾虹艺语,因“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所谓长篇未必充实,短论亦可高深。尝见学者论曰:“文章有四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流沙河先生之《趣说汉字》系列有第一境。其于文字渊源,条分缕析,推本溯源,有庄有谐,趣味盎然。余者如傅申先生之讲坛、徐利明博导之序言,朱以撒教授诸子批评及黄鸿琼教授美学分析,理论性强,应正襟危坐,心无旁骛,字斟句酌,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方能解读。 此时小儿欲睡,帮其整理,该报明日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