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1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55
刚拿到这本书一看到他的名字的时候就感觉这本书是在讲怎样与孩子沟通的书,它的题目很实在的讲出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家长说的话孩子不听,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当翻开书阅读里的目录的时候更感觉的这本是一本很着眼于实际问题的书籍。于是就饶有兴趣的看了下去。 这本书果真是没有让读者失望,我在读到了本书的第5页就找到了共鸣点。第一章谈帮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书中有两个例子让我感觉到几乎就是我小的时候和我妈妈之间对话的再现。
例一,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例二,“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有关于例一的事情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当我上中学以后还和老妈聊起过这件事。是一次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名字叫《我热你也热》。故事的大概内容就是说一家三口人,孩子很小老婆回娘家不在家,老公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这个老公不知道怎么带孩子,自己饿得时候就给孩子喂吃的,结果孩子哇哇大哭。自己热的时候也把孩子脱个溜光,结果孩子还是不停的大哭。搞得这个老爸摸不着头脑。当时我就很老妈说你看这个爸和你一样,经常在我不冷的时候非得让我多穿衣服,在我觉得热的时候把我的被子一定要盖的严严实实的。那时候老妈还戏言道:“那不是怕你着凉,那爸爸是我热你也热,我这是我冷你也冷嘛”。就是现在有时候回家老妈看到我什么在家穿的比较少的时候,虽然不会再拿件衣服往我身上硬套了,但还会说“穿那么点多冷啊,去披件衣服。”我要是说“不冷,不用。”老妈就会笑笑说“我热你也热嘛。”虽然是个很诙谐搞笑的故事,却反应了家长和孩子沟通中间的问题,家长往往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感受,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再说说例二,因为小时候换牙的时候没有注意,我的牙齿是歪的,尤其是门牙。由于当年没能坚持带牙套,所以至今还是歪的。所以牙套也算是我童年的痛苦回忆之一了。没有带过牙套的人是不能体会得到最初带上牙套的痛苦的,真的是很疼很疼,喝水都会觉得牙疼。试想一下,孩子在忍受着牙齿疼痛,看到喜爱的食物却没法下咽的时候,再听到父母用强硬的语气说为自己花了很多钱,愿不愿意都得戴。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回忆一下,我当时是感到无比的委屈,嚎啕大哭,没有比这更令我伤心难过的事情了。
书中提到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2、“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3、说出他们的感受代替否定。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把这四个技巧用在牙套的事情上去,如果当时我的父母能够听一听我对牙套的感受,如果当时我的父母在我描述戴牙套的痛苦时不去打断我,如果当时我的父母对我说“带牙套的前几天一定牙齿会很疼,但是慢慢会好的,牙齿也可以变漂亮啊”,如果当时我的父母在我牙齿疼的睡不着的时候对我说牙齿小精灵很喜欢带牙套的小朋友,在你睡着的手牙齿小精灵就会来找你玩哦,也许我的牙齿现在已经是整齐的了。
读完整本书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和它的名字一样简单实际,能够走进你的心里。这本书朴实,但很精彩,是浓缩的精华。这本书不局限于理论高谈阔论,是正真的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追答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56
1.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孩子慢慢长大,3岁左右就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这个时期开始,爸爸妈妈就应该多尊重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受到宠爱的。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尊重,可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哟!
如果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就一味地拒绝,性格外向的小孩会觉得不满,开始出现叛逆,跟爸爸妈妈顶嘴,不服管制的脾气;而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为爸爸妈妈的拒绝而变得不自信,再也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胆小怕事。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都很难在社会中立足。
爸爸妈妈在尊重、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也要注意辨别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该爽快地拒绝,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等等。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为所欲为,容易变成自私、不讲道理的坏孩子。
2.与孩子平等对话,了解真实想法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爸爸妈妈要让他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是平等的,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宝宝,妈妈有一件事不理解,能不能跟妈妈解释一下呀?”让他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了,自己已经变成“小大人”了,可以帮爸爸妈妈解决问题了,这样他也会很高兴地跟爸爸妈妈交流对话。
爸爸妈妈只有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才能了解孩子提出要求或者做某件事情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的,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对孩子的误解,也能尊重孩子个性的行为。
3.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
要做到尊重孩子,给他们充分的选择自由是非常需要的。孩子3岁以后,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说要吃什么菜呀、今天上学穿什么衣服呀、要买酸奶还是牛奶等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在帮爸爸妈妈选择的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受到尊重了,而已也能帮他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
不过,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好“度”,在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时,爸爸妈妈也不能让他随心所欲,应该适当地给他一些*,比如在问孩子要吃什么菜的时候,如果他每次都嚷着要吃肯德基,那么妈妈可不要再答应他了,在拒绝他的时候告诉他:“宝宝正在长身体,不能老吃没营养的东西,应该多吃新鲜的蔬菜哦,以后宝宝如果乖乖地吃十天的饭菜才可以跟妈妈说要吃肯德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而不是任性的哭闹。
爸爸妈妈做到充分地尊重孩子,给他适当的选择自由,这样孩子的合理要求能够得到实现,当要求被拒绝的时候他也能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这样做,也不会任性地耍脾气,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懂事,而且也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56
孩子不是*的附属品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把它定位在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向上的。可是越往后看,我就越觉得很多的案例,可是用在*的培训中,尤其是沟通技巧方面,Interpersonal Skill or Communication Skill。
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在最初定的基调就是,把孩子作为跟你是平等的人对待,而不应该是你的附属品,所以你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的身上,就好象你不能简单地对另一个*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你不会随意对另一个*进行惩罚,仅仅因为他没有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你也不会帮另一个*包办所有的事情,你会认为他应该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负责;有新的问题产生时,你会和这个*商量解决的方法和计划,等等等等。所以,如果你一旦把你的角度换成了,你在跟一个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进行互动时,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尊重他、理解他,从而跟他的沟通也会容易很多,他也会更加尊重你。We can make our life easy。
当然,即使你成功地转换了角度,把你的孩子当成是另一个*了,你可能也会随时随地遇见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就像每天我们在*的世界里同样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沟通问题一样。于是在这本书里,有不少的技巧是针对于沟通的,即使放到*社会中也同样有用的技巧。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里面不少的案例,可以用到我们日常的培训课程之中。
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再次翻翻这本书。因为理论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东西内化,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变有形为无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57
在说话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出现孩子比较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认同和回应孩子会有兴趣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