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的第一章重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6 04:07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复习重点
1.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 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3.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独立运行于宇宙中)
分类: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气体和尘埃等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只有在太空中运行才能称为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天空实验室、宇宙飞船、航天器等。
注:流星不是天体,流星体是天体
4.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
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地月系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中心天体是地球。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银河系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直径约为8万光年。
太阳系并没有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距银心约2.5万光年。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
5.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6.彗星:是在扁长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主体部分为彗核,距太阳越近,彗尾越长。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其公转方向与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反。
7.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日地距离) 1.5亿千米,与月球的距离(月地距离)38.4万千米。
8.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距太阳最近的是水星,距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距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 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有光环的行星共有四颗(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中密度最大的是地球。
9.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也可以说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
10.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在于有生命物质的存在。
11.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八大行星的分类 巨行星:木星、土星; 地球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外行星:火、木、土、
天王星、海王星
12. 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1)外部条件:
①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有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
①充足的水分:(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随着地表温度的下降,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 b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地表平均15℃): 主要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
13.月相: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掌握新月(农历初一)、满月(农历十五、十六 )、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形状和出现时间。
月相不断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上弦月上半夜 出现在西部天空 西边亮)
14.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波长由短到长)三部分。
太阳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0.4—0.76微米),约占总能量的50%.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15.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
16.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是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种外力作用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
④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形成了自然带分布上的规律之一: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③水能发电站利用的水能多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生物能也是太阳能转化来的。
④大棚农业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
17.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18.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19.太阳活动是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层)
平时我们看到的明亮的太阳光盘是光球层
20.重点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形式
太阳大气层
活动规律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
①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相对较低
②带电荷,能产生磁场
③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和低峰年的交替期
对气候产生影响,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 70-80°N地区二者呈正相关;60°--70°N地区二者呈负相关;50°—60°N地区二者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的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
耀斑
色球层
①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能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太阳风
日冕层
日冕层的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21.黑子的实质: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其实质是它的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而显得暗,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
22.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23.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4.注意掌握课本16页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
地球自转的角度
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360°59′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用于日常生活
恒星日
360°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用于科研
25.南北极点既没有角速度,也没有线速度。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6.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对比表:
类型
方 向
周 期
线 速 度
角 速 度
地 理 意 义
自转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一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到两极减小为零)
两极点角速度为零,其他各地均相等为 15°/时
1. 昼夜更替
2. 地方时产生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公转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一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近日点(1月初)较快,
远日点(7月初)较慢
近日点(1月初)较快,
远日点(7月初)较慢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27.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度到南北纬30度为低纬度;30度到60度为中纬度;60度到90度为高纬度
28.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9.任意一点的线速度计算:赤道处的线速度×COS(当地纬度数)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处最大,为1670千米/时,南北纬60°处为赤道处的一半,837千米/小时。
30.晨昏线(圈)
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相对于地表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3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①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②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 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
③ 地方时的计算: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公式中±的选用:东加西减
(经度差的计算:以零度经线为界,同相减,异相加)
32.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占15个经度。
时区划分图:
②时区的计算:
某地时区=某地经度÷15°
(得出的余数大于7.5,时区数就是商加1;得出的余数小于7.5,时区数就是商)
某时区*经线经度数=时区数×15°
某时区的范围=*经线的度数± 7.5°
③区时(标准时间):某时区*经线的地方时做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
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
④区时的计算:(*经线的地方时)
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时区差×1小时
公式中±的选用:若所求某地位于已知时间一地的东方则用+;若所求某地位于已知时间一地的西方用—
(时区差的计算:“以零时区为界,同相减,异相加”)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33.日期的分界线(划分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地球上一般有两条日期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地方时0时经线。
(1)国际日期变更线
①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
180°经线以东为西十二区,为昨天;以西为东十二区,为今天
自西向东跨越180°经线时,日期将会减一天
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时,日期将会减一天
②为了避免一些国家或地区存在两个日期,实际上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是一条完全沿180°经线的直线,而是在某些地方有些曲折的折线。
读图地图册上11页,观察国际日期变更线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弯曲?
(2) 地方时0时经线
思考:0时经线以东为今天,以西为昨天
因此,地球上今天的范围是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180度经线;昨天的范围地方时0时经线向西到180度经线
34. 地球上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公转
赤道面是指通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面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35.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6.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地球公转一周360°,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1恒星年
37.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38.黄赤交角的度数=23.5°(或23°26′)=回归线的纬度数=90°-极圈的纬度数。
39.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太阳直射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
40.太阳直射点就是日地中心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
4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夏至6月22日 北回归线
春分3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0º
南回归线
冬至12月22日 冬至12月22日
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到下一年的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4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43.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时0°。
44.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45.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南、北极圈之内为寒带,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46. 若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五带的范围的变化: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47. 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是6点,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是18点。
昼半球最中间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最中间经线的地方时是0点或24点
48.几个特殊地点采用的区时:
朝鲜(东9区)、中国(东8区)、东京(东9区)、伦敦(零时区)、纽约(西5区)。
49.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0、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5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晨昏线随之来回摆动,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
52.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地区昼和夜的长短。
若昼弧大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大于昼弧,则昼短夜长。
5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昼长=(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24-昼长
54、晨昏线与某一条经线重合时的节气为春分或秋分, 晨昏线与两个极圈相切时为冬至或夏至,无论何时晨昏线都过地心,且与太阳光线是垂直。
55、在北半球的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这一天北回归线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56、赤道上昼长总等于夜长,为12小时,春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
57、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6 04:08
要哪个版本的?追问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