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3:48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后,为了加强中日两国通讯联系,经两国*商定,1973年5月,在北京签订关于建设中日海底电缆的协议。中日海底电缆从中国上海市南汇县至日本熊本县苓北町,全长872公里,拥有480条电话线路。
1976年,布缆船由708研究所设计、中华造船厂建造。首制991型布缆船“邮电1”号于1975年2月开工。施工中最关键的设备是布缆机,它必须能与船速同步放缆。该船采用由魏虎仁设计、梧州机械厂试制的液压随动自控布缆机。布缆系统由:双滚筒布缆机,轮胎式挖缆机,艏吊架,钢丝测速装置,埋设犁,25吨绞车,艉吊架,信号电缆绞车等组成。该船于1976年2月建成。其主要尺度与性能:总长71.0米,型宽10.5米,型深5.2米,吃水4.6米,满载排水量1327吨,航速14节,总功率1641千瓦(2200马力)。采用钢质船壳,头部突出,艏柱前倾,近似方型的船艉,双机双流线平衡挂舵,船艏部有侧推装置,起锚系缆绞盘。艏艉均能布缆,但以艏部捞缆及艉部布缆为主。平时可以为中国海上各岛屿之间敷设电缆、打捞及修理海底(浅海)的电缆。
在1979年至1981年,又陆续为海军建造991型布缆船6艘,在中国海上各岛屿之间从事敷设、打捞及修理海底电缆。布缆船991—Ⅱ型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3年4月,全国计划会议后,遵照*总理周恩来“一定要在三年内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上海造船公司在同年5月向东海船厂下达建造筑港用压桩船计划。压桩船的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由上海船舶设计院承担。
船厂组成压桩船战斗指挥部和青年突击队,于1973年7月正式开工。丁伟担任建造师。6艘150吨压桩船的制造任务中,关键设备是每艘船上的13台甲板绞车(其中20吨绞车2台,5吨绞车11台),6艘船共78台绞车全部由东海船厂制造,其中铸钢件,江南、沪东、上海等船厂协作解决。东海船厂大力改革工艺,采取用牛头刨床代替大型插床加工78只齿轮。全厂“一盘棋”,加工绞车的零部件。船体车间工人还革新成功“活络框形胎架”,每艘船节约胎架钢材24吨,节省工时68小时。1973年12月完工交船2艘。首船命名“三航桩5”号。1974年完工交船4艘,同型船共建造6艘。
压桩船主要尺度与性能:总长46米,型宽14米,型深3米,设计吃水1.9米。该船系非自航的压桩、打桩两用船,并可兼作起重船用。工作地区以黄浦江为主,兼顾华东沿海港口施工。能压植及锤击桩重不超过25吨、长度不超过34米的长桩,也可作40吨及70吨的起重船用。 上海港务局为加强水上消防工作需要,委托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984千瓦(1320马力)消防船。东海船厂负责施工设计并建造。李明尚任建造师。1975年3月,开工建造。
该船配备主消防泵2台,副消防泵1台。甲板上架设的曲臂式液压升降平台,系参考英国消防云梯技术,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东海船厂试制,该装置中的内摆线油马达,工厂用自制设备试制成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该装置中有9种阀件,其中16只阀也是该厂试制中取得成功并鉴定通过)。该升降平台,装船使用功能良好。
首制船,于1976年1月完工交船。至1979年,同型船共建10艘。第10艘消防船,船东要求修改甲板两舷为双护木,作为消防、拖带两用船,为南京港务局用。
消防船的主要尺度与性能:船长37.5米,型宽8米,设计吃水3米,航速13节,定员28人。该船为钢质、单甲板、球艏、单机、可变螺距单桨柴油机港口消防船。主要任务是担负上海港(铜砂至吴泾航区)的水上消防工作。配备有水、低倍数空气泡沫及“1211”灭火剂等三种消防系统。配有相应的登船施救消防设备。适用于2.5万吨级以下的船舶消防抢救,并对港口沿岸设施提供消防保护。 该船由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东海船厂施工设计并建造。顾人邦任建造师。1984年6月开工。施工时,该厂起重设备起吊能力受限,船上又装置*空调,造船周期延长。试航时,发现船体震动过大,后经设计院修改设计,加强结构后,始解决震动问题。船壳光顺,外表美观。全船管系及涂装都从放样、制造、安装等工序提高质量,得到验船师和船东赞扬。1985年6月,完工交船。船名:“沪监引3”号。其主要尺度和功能:总长86.63米,型宽13.8米,设计吃水4.4米,航速13.95节,船员50人,总吨位2123.94吨。上海港监使用。主要用于长江口锚地,昼夜为进出上海港的船舶接送引航人员服务。被誉为引航员工作、生活基地。
该船1985年10月6日,应日本海上保安厅邀请,出访日本,当时改名为“沪监巡54”号,代表交通部海监局访问东京、神户、广岛三地港口,历时20天。 800吨浮船坞 1950年10月,上海船舶修造厂为解决修理长江船舶水线以下部位的坞修场地,利用美国剩余物资360只浮箱,俞乐山主持设计了800吨浮船坞,12月开工建造,1951年5月建造完工。
该浮船坞主要尺度:总长65.58米,型宽17.08米,甲板以上最大吃水6.10米,最大沉浮6.80米,最大沉深时排水量约1870立方米,举力800吨。该船坞是上海解放后首建浮船坞,1952年底,该坞连同附属设备移交汉口长航局使用。
120吨自航浮船坞 60年代中期,海军4805工厂设计并建造120吨自航浮船坞,1967年,完成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后,开始建造。1970年6月27日,浮船坞顺利下水。船名“809”浮坞。1970年8月31日,铜工车间工人,在未经请示,也未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擅自打开“809”浮船坞通海阀门,进行违章操作,造成该浮坞沉没的重大事故。后捞起修理,经济损失12万元。1970年10月,开始主辅机码头试验和航行试验,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1970年10月中旬,浮船坞进行沉浮试验,10月中旬作进艇试验,全符合设计要求。其主要尺度与性能:总长41米,设计水线长30米,型宽12米,型深7.1米,设计吃水1.41米,满载排水量518.17吨,载重量120吨,主机采用3Д12型柴油机2台,航速8.5节。在港湾、岛屿附近海域充当海上浮动修理所。
1971年浮船坞出厂,交付福建基地使用。命名“海坞809”。经多年使用,性能良好,为基地修船作出了贡献。
“长山”号浮船坞 1976年,上海船舶修造厂设计建造1艘举力1.3万吨3节组合式浮船坞“长山”号。该坞有28个压载水舱,设有*控制室、空压机间、船体、木工、电工、油漆、起重、电焊等各种舱室。建造总装工作由该厂祝源钧主持,全厂职工同心协力,克服缺乏大型起吊设备和场地狭小的困难,在黄浦江上完成总装工作。“长山”号的子坞、母坞均按计划提前于1976年3月25日下水。其主要尺度和性能:总长189.5米,坞墙长167.5米,型宽38米,内净宽28.2米,上甲板距基线15.0米,抬船甲板至基线4.0米,空坞吃水1.03米,空坞排水量6678吨,工作吃水3.5米,工作排水量2.295万吨,最大沉梁12.70米,最大沉深时排水量3.532万吨,在水舱总数28个。
1977年3月1日建成,交江阴澄西船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