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有关春节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6:21

我来回答

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8:14

1、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扩展资料: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舞狮子、游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耍杂戏等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9:32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叫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年节等,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同时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维系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扩展资料:

春节习俗有:

一、办年货

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二、扫尘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三、贴对联

中国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四、年夜饭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五、压岁钱

年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六、游神

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1:07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2:58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1:06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全民性的特点。

春节日,为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第一天。它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是1月21日;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是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2014年的春节是2014年1月31日。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3:31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6:12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9:10

元夕 [yuán xī]
元宵节别名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0个义项
展开
上元,元夕指的都是元宵节。其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然而古人称夜晚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文名
元夕
外文名
The Lantern Festival
别称
元宵节、上元节
日期
农历正月十五日
习俗
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由来
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元宵节是多种文化汇聚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 , 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 家家户户皆热闹庆祝, 故亦称小过年。农历正月十五过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

元夕7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本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起源
古时候,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等等。秦始皇嬴政,因避讳“正”字,故此又称“端月十五”。日为满日,即望日,象征团圆与美满。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时,元宵节被列为民间的重大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食俗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元宵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 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元夕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元夕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 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元夕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相传紫姑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 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 年走健如去 年,更乞明 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在现今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今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元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2:25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5:56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2]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的祭灶(廿三或廿四)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3][4][2]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7][6]
中文名
春节
英文名
Spring Festival
别称
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精品荐读
《红楼梦》,《金瓶梅》,这些明清小说里,藏着老北京过年的密码
作者:浩然文史
来自大唐盛世的年味:和唐朝相比,我们可能过了个假春节
作者:浩然文史
鬼神信仰的余绪与民众狂欢的先声,你知道汉魏时期怎么过春节吗?
作者:浩然文史
节日起源
有关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诗句赏析
6个视频 | 3万次播放
精选
片单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9][10]
春节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始一岁(年)的历程。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立春为岁始(岁首)。[11][9][10][12]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订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岁节形成的重要因素。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3][13][14][15][16][17]
历史发展
时间演变
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过春节,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
4个视频 | 3万次播放
精选
片单
上古时代以天象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岁(年)四季时间变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从寅位开始,经东、南、西、北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岁始;“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自然节气转换与天文上的“黄赤交角”(即黄道与赤道的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我国境内。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岁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17][18]
时间坐标——斗柄指向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9][19]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9:44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1][2]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1][2][2]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23:49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2]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3][4][2]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7][6]
中文名
春节
外文名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别名
新春
岁节
年节
新禧
新年
大年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快速
导航
历史发展民间习俗文学记述社会效应国外影响其它相关假日安排
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9][10]
春节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11][9][10][12]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3][13][14][15][16][17]
春节里到处都贴的“福”字,有怎样的历史?
一本正经说历史
赞959
阅读10.2万
千年前的年味儿:宋代人过除夕的十四种“姿势”,比现在热闹多了
浩然文史
赞156
阅读2万
古人过春节相当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都别具特色
历史大学堂
赞316
阅读4.2万
并不孤单的春节:春节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节日,有着相似的来源
浩然文史
赞116
阅读1.7万
你知道吗?这些我们熟悉的春节传说,其实是祖先写给我们的一封信
浩然文史
赞324
阅读5.3万
历史发展
时间演变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时间坐标——斗柄指向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17][18]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9][19]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20]
春节
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10月16日),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一个建寅、一个建子,夏历建寅(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武则天国号为“周”,所以她采用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帝擅自改历。[128]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21][22][23][24]
辛亥*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25][12]
1913年7月(*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26]。
50年前,中国人这样度过春节
历史研习社
赞10
阅读1143
正月初一过大年,为什么福建莆田在正月初四过春节?
勇哥读史
赞47
阅读5440
慈禧太后当年是怎么筹备过春节的
大锤说史
赞61
阅读9132
宫廷过年乐趣多,中国最后的王朝,看清朝人怎样过春节
浩然文史
赞91
阅读1.4万
古代*过春节都会忙些啥?
甲骨文化
赞6
阅读1206
名称变革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是**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时期逐渐被提起。*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21][27][28]
春联
辛亥*后,1912年中华*北洋*时期采用公历,但用“*”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29][30]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31]
明清时期的新年节俗 传承千年文化底蕴
一本正经说历史
赞16
阅读1036
百节年为首,从小年到元宵,春节正确的“打开方式”
历史战争
赞62
阅读7302
内容发展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在上古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9][32]
春节
在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33][34]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10][35]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载。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春节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36]
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37]
回不去家的春节,如何留住年味儿?|百家故事
人物
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过春节 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
勇哥读史
赞999+
阅读27.2万
万国来朝:图解紫禁城里的春节服饰
春梅狐狸
赞212
阅读1.9万
来自大唐盛世的年味:和唐朝相比,我们可能过了个假春节
浩然文史
赞999+
阅读14.8万
鼠年教会我们什么?
星球研究所
赞218
阅读2.7万
初一拜年,我们到底拜的是什么呢?从拜年习俗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浩然文史
赞117
阅读1.6万
清朝皇帝如何过春节?
脑洞外星人
赞163
阅读2.6万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历史大学堂
赞260
阅读4.3万
1644年崇祯皇帝、李自成和顺治皇帝如何过春节的?几家欢喜几家愁
天涯看点历史
赞103
阅读1.7万
鬼神信仰的余绪与民众狂欢的先声,你知道汉魏时期怎么过春节吗?
浩然文史
赞412
阅读7.5万
*为什么要废除春节?
春梅狐狸
赞80
阅读1.6万
民间习俗
纪录片 春节一大早开始贴春联挂灯笼 全家出动准备团圆饭


+
关注3.3万次播放|02:41
民俗类别
传统节日仪式与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春节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38][39][40][41]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34][42][43]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4][44][45][43]
共16张
民俗活动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4:10

春节 [chūn jié]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1个义项
展开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如若源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2]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3][4][2]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追答春节 [chūn jié]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1个义项展开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贡献维护者 如若源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2]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3][4][2]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8:48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扩展资料: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舞狮子、游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耍杂戏等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43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2]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3][4][2]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7][6]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推荐一款在卧室听的音响,最好带CD,带收音机,可插U盘,价格1000以内!尽量... 求问,近几年还会有类似于声之形、你的名字这样的动漫电影么w_百度... 苦学包括什么 北京世纪百奥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居住证积分需要哪些材料 上海办居住证积分需要什么资料 居住证积分有哪些材料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如何让家庭氛围更快乐 如何营造一个欢乐轻松的家庭氛围呢? 春节内容有哪些? 新年资料内容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资料 有什么?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 输入自定义密码访问连信 美国当年在月球是怎么视频直播的 求《拥抱太阳的月亮》的全集视频 视频里有个月亮调暗的特效怎么弄的? 高尔夫新手,如何更加高效的学习打高尔夫? 视频:为什么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朝向地球 如何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 怎么练好高尔夫球 月亮视频为什么打不开 练习高尔夫的最佳书籍是哪本书啊,请了解的朋友介... 剪辑视频怎么把月亮剪在背景里 关于高尔夫的励志名言 高尔夫的专业术语给介绍两个吧 拜伦湾灯塔月亮升起视频是真的吗 高尔夫英文专业术语有哪些??? 有关新年传统习俗、文化的资料 有关新年的来历、习俗、传说、古诗? 关于迎新年的资料有哪些 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和知识有哪些? 关于过新年的资料有哪些 有关新年的资料 急求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 谁告诉我有哪一些有关中国春节的资料? 有关春节的资料,100字的! 有关过年的资料 有关新年的知识 山西农信2.5.0更新不了怎么办? 运城山西信用社的卡如何下载手机银行 如何开通及使用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 山西农信app忘记密码重置密码提示请使用原绑定手机... 晋享生活和晋享e付是不是一回事 山西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怎么开通 山西农信微银行下载安装怎么登陆 下载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手机银行怎么转账 山西农信为什么要重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