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5 21:3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37
病毒性肠炎-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可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2天。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四)流行特征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理
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
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病毒性肠炎-临床表现
(一)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二)*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少数患者可并发肠套叠、直肠出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脑炎及Reye综合征等。
病毒性肠炎-诊断
病毒性肠炎(一)流行病学在秋冬季发生的水样腹泻,尤其有较多病例同时发生,应考虑有本病可能;
(二)临床表现急性水样腹泻,中毒症状较轻,病程自限;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及培养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特异性诊断实验(1)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2)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Immnnoenzymedottest)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4)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
病毒性肠炎-鉴别诊断
本病与细胞菌、寄生虫性腹泻的鉴别不难,与其它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有赖于特异性诊断检查。
病毒性肠炎-治疗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暂停乳类及双糖类食物。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和电解质紊乱。
病毒性肠炎-预防
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37
病毒性肠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在饮食上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吃生冷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37
一般是经粪口或口口传播,就是饮食不注意或离代毒者太近飞沫或其他。多见轮状病毒。
但主要是自身免疫抵抗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