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3: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48
习郁所建习家池,着意渲染鱼池与范蠡的关系,隐然透露飘洒于江湖之志。以宅第和大、小鱼池为主体构成的习家池园林,背依青山,面迎碧水,开创了利用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建造园林的造园风格,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楼榭、茂林修竹景物和诗、礼、史、酒、民俗、休闲、垂钓等文化内涵。
明代计成的著名的园林学著作《园冶》将其奉为私家园林的鼻祖和典范。《园冶》在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写到:“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这里的“构拟习池”就是指构建郊野园林要按照习家池的选址原则和建造格局进行。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习家池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发挥过郊游胜迹、祭祀贤达、传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来到襄阳的必访之所。
习家池的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25~56),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并陆续“起钓台、置庐亭、造泉馆”,形成包括侯府宅第、园林、大小鱼池在内的园林式屋宅,当时已成为游宴名处。
汉末,以士族子弟为主体的文人雅集逐渐兴起,出现了像“兰亭集会”、“金谷诗会”等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的吟诗集会活动,流风所被,以“游宴名处”而著称的习家池成为举办此类活动的理想场所。习家池清泉潺潺,曲水流觞,临流赋诗,一觞一咏,最是适宜不过。
东晋时期,习郁后裔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到家乡襄阳,在故宅习家池及谷隐寺潜心修史,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他写下《襄阳耆旧记》,其人物、地理、历史等,无不描写生动、确凿史料,被后世史书广泛引用。习家池也益负盛名。
兴宁三年(365),习凿齿邀请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释道安师徒一行400余人被安置在习氏宅第附近的白马寺,他在襄阳讲经弘法15年,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使襄阳成为当时全国的佛教文化中心。这些与名人名著相关的历史典故,使习家池不仅仅作为历史遗迹而存在,而且积淀和传达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至唐代,习家池所遗园林逐步变为游览胜地,被称作“高阳池”。文人雅士禊饮习家池屡有记载。到了清代,习家池禊饮成了常规活动,且经常由官方主持。频频造访的名人名家不惜如椽巨笔,屡屡写下光辉诗文,自南北朝至近现代,连篇累牍,蔚为大观。
《襄阳县志》录重建习家池馆记中赞誉说:“全楚十*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因此,对于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们来说,习家池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胜迹。其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诗酒文化、佛教文化,其影响早已播及全国。
宋代时,习家池曾毁于兵灾,到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题匾为“习池”、“怀晋”,还在新建的院墙中间辟山门一座,题匾“习池馆”。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在襄阳做官的副使聂贤、江汇又对习家池作过全面修缮,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周凯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在大池东修二小池,改高阳池馆为“四贤祠”,祭祀习郁、习珍、山简、习凿齿。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堤对习家池也进行过一次大修,给泉池取名“溅珠”、“半规”。
1956年,习家池被湖北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习家池又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今,在襄阳*、市*的保护和重视下,习家池,一座结合了汉晋庄院古风与中国郊野园林特色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即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注:习家池溯源部分参考资料《千年习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