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讲个实际点的周记题目,不能是过节的,不能是开学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20:52
期末周记总结
00213023 尼玛次仁 资环班
总的来说,这门课给了我我一个全新的思想理念,让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也学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和理论体系之皮毛,但已受益非浅.作业完成目录如下:
一.周记(16篇)
周记一 ----------------------------------- 城市生态学随想
周记二 ----------------------------------- 鲁郎小镇
周记三 ----------------------------------- 自行车的"乐园"——北大生活有感
周记四 -------------------------------------古柏景观
周记五 -------------------------------------我心目中的农村与城市
周记六 -------------------------------------"三角地"谬论
周记七 -------------------------------------城市中应该有多少自然
周记八 ------------------------------------- 天堂
周记九 -------------------------------------铁路两旁的景观
周记十 -------------------------------------我看城市的"伪包装"
周记十一 -----------------------------------建设与破坏
周记十二 ----------------------------------- 再谈铁路
周记十三 ---------------------------------------------------- 最佳人居奖
周记十四 -----------------------------------------------------中国要用全新眼光建设"生态"城市
周记十五 -----------------------------------------------------保护大熊猫的意义
周记十六 ------------------------------------------------------绿色"外衣"
二.sars论文专题
三.自学报告
四.总结
一.周记
周记一:城市生态学随想
未上此课之前,便为这五字所吸引,想象这其中包含着变化繁复的内容,道也生动有趣.再则想来,此课与自己所学专业竟是息息相关,于是欣然选学了这门课.尽管在听了老师的一节课后,被老师的特别的考试理论所震摄,但无奈与老师讲的实在太精彩了,这课的吸引力太大了,所以还是决定学下去.
听了老师的课,我觉得开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知道规划城市目的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个经济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一个经济,人文,科学和自然多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在规划一个城市时,就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城市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应当更多的关注一下城市周围的农村生态环境,只有与农村的关系搞的融洽了,或可缓解城市建设中人口拥挤,缺水与绿化,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矛盾.现在的发展理念就是农村城镇化,城镇都市化,所以如何规划一个合理的居住环境,我们任重而道远.
也就是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应当抽一点时间来改善城郊生态环境,就拿北京近几年的沙尘暴来说,当然原因很多,但与周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不无关系,我在河北呆过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今几年干旱少雨,农民近乎颗粒无收,更主要的是没有了农作物的秸杆,不仅牲畜没有了口粮,而且农民没有了柴烧,便愤起砍树,于是一夜间森林锐减,而且连老头老太都不闲着,全家出动去赶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砍树.而此时的城市也正干一件有趣的事----驱逐民工.于是沙尘便理所当然的肆虐起来了.
我想这也是我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原因.
周记二 鲁郎小镇
对于上次周记的不成功, 我感到很惋惜,但我明白了搞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个纯学术问题,一个悲天怜人的构想,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
于是我很懊恼自己平时只喜欢蜗居斗室,而疏于对外面事物的观察,以至于无物可写.及至老师提及厕所一事,我才想起我也有一件关于厕所的记忆,尽管没有什么新的观点,但我会渐渐改进的.
鲁郎位于东去林芝80公里处,四面群山环抱,山上原始森林茂密,且有高山湖泊点缀,有"林海"之称,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每次前去总是行色匆匆 未曾留意其布局,但听了老师的讲课,我始觉得其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其一,这里没有可以供游客住的地方,只是依川藏公路而并起了十多家小饭馆,而且清一色是火锅城,我想这也许是游客多连夜赶路也不原在次歇一晚之故了,因为如此偏僻之地,风景再好,吃住设施跟不上,游客终究是不原久留的.
其二没有消费娱乐的地方,百十于户人家的小镇居然只有一家商店,却不买蔬菜水果,而这里的人们也习惯了驱车100余公里到另外一个小镇上去买.这里也没有人工修建的娱乐设施,世世代代的人们都以大山为伴.也许对外面的人这是一种回归自然,但人总是需要新的事物来刺激自己的好奇心的.
其三,当你穿过外面的这一排饭馆,走进这个小镇的心脏,你会发现这里原来很空旷,这里决不是我们所见的广场,而是森林的屠宰厂,你会发现四处堆积的几个人都搂抱不住的巨木,而且有好多已带腐朽之色,有的却作了村边小河上人们践踏的独木桥.可是你在诺大的村镇里却找不到一课活着的树,只有望着远山上的绿色兴叹,不知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其四没有一家医院,亦或是门诊也好.不过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曾把一个厕所当成了门诊,这边是哪个生态厕所.远远看去,一幢乳白色的建筑矗立在离小镇百米多遥的一个小土丘上,很难想象那是个厕所,但他的确是,而且据说整个*只有两个,故此此地的人们很引以为骄傲,毕竟是耗资40余万的建筑.而且收费也颇高,5元钱一尿,不过我见它的时候它总是关着门的.我不知当初策划者的意图是什么,保护生态环境吗 可是为什么把厕所建的既远离村镇,更远离风景区呢 莫非是想再人工建一个以生态厕所为中心的景点 不得而知,但靠它来保护环境是没有必要的了,大自然对于百十多人的粪便还是有自净功能的,不如将这40于万投资到提高村民素质,决策者的水平上更好.
以上全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实不足取.
周记三 自行车的"乐园"——北大生活有感
由于校园够大,所以学子们认为走着去上课时很麻烦的,于是大家都选择了最简单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因此校园里面随处可见一辆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自由穿梭于人群之间,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总的感觉,人比车多,有位同学感叹说:"北大可真是自行车的乐园啊!"我说:"你只知其一,不只其二.
首先从道路这一方面说,本来修得很好水泥路,可是没走几不便可见一铁丘横于前方,如果车少,尚可从旁边绕一下,可是如果赶上上课时间,或是午饭时间,大家都减速,势必会使本来不宽敞的道路更加拥挤不堪,误课尚且不说,有时还会撞车,本来学校的意思是使进校的机动车减速,可是不了给同学带来的不便似乎更多一些,试问谁愿意在那上面颠一下呢
其二便是自行车的停放问题,北大同学大部分还是好的,自行车都能停放的很整齐,但车多了,有时没了放车的地儿,于是只能随便一丢了.我要说的是停车场的问题,北达的车场是很简单的,用白线在某个建筑前圈一片地就成了,日久,白线减淡,而车场和别的地方是一个颜色,很容易便会发生自行车乱丢的现象,这个现象不仅北大有,所以我们应当使他改观一下,比如地面上可以画一些同学自创的图画,或是定期在停车场举办一次绘画比赛,让同学自己直接画上去,那才有活力吗 也不会觉得停车是一件单调枯燥的事啦;再者,北大放车的地方比别的地方普遍高一节,上下很是不便,我觉得在一些地方做一些斜面更好;再有便是停车面,全是窟窿眼,人走上去一不小心就要崴脚,试想,这样的车场谁感放车啊,尤其是晚上;还有便是车夹清一色是白的,和白色的地面交相辉映,格外耀眼.莫非这别的颜色的颜料更贵吗 不要总是搞一些单调的东西吗!人在生活中更多注意的是细节.
周记四 古柏景观
*一种特有古树——巨柏(亦称为雅鲁藏布江柏木),又称雅鲁藏布江柏木,特产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下游海拔3000米~3400米的沿江河谷里,藏语又称为"桂辛秀巴".
在我的家乡林芝县境内的有个巨柏自然保护区,树木分布集中,生长较好,是一片比较完整的巨柏纯林.在保护区内,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678.34立方米,最高者每公顷蓄积量可达1000立方米.平均单株体积33.9立方米,平均高44米,平均胸径158厘米.林缘处最大的一株胸径446厘米,树高46米,树冠投影地面积一亩有余.经测算,该木已达2000-2500年之久,在当地以"神树"之尊加以保护.古柏林在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是圣地,传说苯教开山祖师辛饶米保的生命树即是古柏,所以林中那些最大最古老的树身上总是缠挂着风马,树林中还到处是玛尼堆,常有信徒远道前来朝拜.因此这片巨柏林愈发被当地老乡奉为圣地,走进林中你可以看见那些巨大的树身上都缠挂着彩色风马,巨柏林的空地上还能看到一座座的玛尼堆.
本来如此一块胜地,却偏偏加进了人类斧凿的痕迹,就像上图的那株巨柏,以前枝繁叶茂,总是慈祥的接受来朝拜的人们,可是自从人为地在它的外围加了那个白色的栅栏,且禁止人们靠近*之后,这树反而厂老起来,据最近的消息,却有逝去的危险.我也搞不清这是什么原因,也许是这位慈祥的"老人"不甘寂寞,抑或是人的介入破坏了他自然原始的生存环境,或许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之这棵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世界第一古柏的命运就全系于人的手里啦.
周记五 我心目中的农村与城市
我成长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沟里,每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看着同样的天,有点闷了,于是向往城市.可当我到了城市我才发现,那心目中簇立的高楼大厦既没有雪山的雄伟与秀美,更别提什么惊天上人了,道是有人总是不走楼梯吓下面得人.有的便是那令人迷乱的车流,令人窒息的空气,令人苦恼的人海,令人烦闷的生活,让你觉得你也是"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再有便是城里人那高傲的眼神,在他们眼里人是有贵贱的,于是他们把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划的很清晰,他们大多数人眼里的农村人是地素质,没文化的民工,可是他们也许忘了,他休息的地方就是民工的杰作.
《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说明城市起源于湿地,是那些无所作为之人,懒惰之人,而有拥有大量土地之人搞出来供自己享乐用的,城市的前身是宫殿,是城堡,大家只要想象一下古帝王或君主居住宫殿或城堡的感受就知道现在的城市人是怎样一种感受啦,然而他们永远也逃不出这个圈子,所以只能在那里面看巴掌大的天,呼吸污浊而不流通的空气,享用被污染拉的水,并很高傲的生活着.
可是这个自从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了的职业----农民,因为他的勤劳,因为他的朴实,所以几千年来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着甘冽的泉水,长久的与自然的共处,使他们更懂得如何才是珍惜.不像城里人总在建什么生态园,其实是将一块自然的土地打上人类的烙印,那里还有什么生态可言.而农村呢,他可以依山傍水,于林间,于田陌,几块砖便建立了一处世外桃源.
当城里的人忙着建广场,拨掉野草,而大量种草之时,还要立一块:'小草可爱,践踏可惜"的牌子时,农村人却自由自在地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
何苦何乐,也许只能用小说《围城》里的一句话来说:"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
周记六 "三角地"谬论
生活在北大,感受最深的末过于三角地对我的影响,从这里我不仅可以得到五花八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课后驻足的吸引,每天来去匆匆与教室和课堂之间,这里却是我放飞疲惫心灵的宝地.
甚至在我的心里它的位置超过了未名湖,因为我很少去未名湖,因为它给我的是一潭死水的感觉,远不如遥望博雅塔的那种崇拜.及至上过城市生态这门课,我更觉得未名湖的存在只不过是给本来就很紧缺的城市水资源增加了压力,还不如哪个于自然而成的三角地.
这里不用专门的养护,也不需要刻意的关注,因为地处百周年纪念讲堂前面,又是寝室与教室的分界,于是大家很自然的把活动都移到了三角地,因而三角地的存在,大家非但没有感觉到其的杂乱,反而觉得它每时每刻都在充实着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美观的时候,强调人造自然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保持一些当地的原色,哪怕只是三角地那么大的一块,也足以令人兴奋.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搞一个三角地出来,毕竟不是那里都有北大这种氛围.但应刻意地让自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高楼大厦里转累了,很需要细处的慰籍.
周记七 城市中应该有多少自然
我在调查中发现,城市人不喜欢农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农村的卫生条件太差,而城市则显得比较整洁,干净,我想也许是所从事的职业不一样.城里人每天都创造大量的垃圾,但是他们却从不关心这些东西都去了那里,而农村人不一样,郊区的人要面对如山的垃圾,而离城远的乡下人却要靠着动物的粪便来增肥,这些在城里人的眼里都是脏的,可一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另一个却是在打自己的嘴巴,难道他们自己养的那些小动物就不制造这些黄白之物吗 也许更脏一些.所以如果一下子在城市里面造出许多"自然的东西"来,他们能够接受吗,正如老师所说,现在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大多数人是如何想的,城里人肯定喜欢满坡的绿地,人工的也好,自然的也好,他们似乎并不太关心,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在我的家乡林芝八一镇,其建设规模仅次于拉萨,是林芝地区的行政中心,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小镇傍河而建,一边是市区,一边是学校,四面环山,山上绿树成荫,本是人间仙境一处.然而当你走进这个小镇,你会发现这个小镇里仅没有规划一棵树,而是建了三个圆形的广场,花巨资在其周围植草,并铺上光滑的大理岩,尽管被周围的建筑挤的有些狭小,可是没关系,当地的*照样当成小镇的门面让人参观,事实上除了四面飞奔的汽车之外,便是比看远处山上的绿色还要淡的,沾满了灰尘的人造草坪,不过万幸的是草中种了月季.大家可以想一下一条没有树陪衬的马路,看起来有多别扭.更有"汽车过兮尘飞扬,俩旁行人竟失色".
再有河道,原本架着一座古典的钢架木板桥,但出于战略的需求,改成了更为"高大雄伟"的钢铁大桥,坦克大炮到是可以隆隆驶过啦,可是河岸却仍是参次不齐,大家都觉的这样既难看,又在洪水期不安全,于是*便花巨资修了两条长长的大堤,修的很好.可是大家又发现站在大堤上钓鱼没有将腿浸到河里面舒服,洗衣服也只能在家里面了.所辛的是他们保留了河中的湿地,一块雨季便被淹没,旱季便出露的植被葱郁的小岛.
学校里面就要好多了,可以看到夹道的松柏和各色美丽的鲜花,应该说整体布局还是可以接受的,也许看远处的东西才更有意境.
周记八 天堂
上面这张图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感觉很好,觉得它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这种充满自然气息的,园林式的民居构建,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小区以绿色为背景构建,使人一眼望去,就被这种葱葱郁郁的景象所吸
引,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茵茵如玉的草地饶屋而行,使人开门便有回归自然的
冲动;鲜花培植的墨绿色的路灯自然的矗立在街道的拐角处,很像一件艺术品;
两条碎石铺就的小径,隐现在细嫩的草丛中;古色古香的回廊环绿地而建,墨绿
的基调既成托了周围的绿意,又给人以清凉的感受;更有虬扎的大树,美丽的雕
塑;回廊之中添置长椅以供人乘凉休息,草地不立牌位,孩童可以打球嬉戏,更
有长柱供孩童攀爬.处处人为,却又处处显的自然质朴,浑然天成.
我想没有一个人不愿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这样自然化的生活居所正是我
们所追求的.
周记九 铁路两旁的景观
星期三我不顾现在盛传的非典,毅然陪同学跑了一遭南口.公交是不敢坐了,打车到五道口火车站,果然这里冷清多了,站台上的人寥寥无几,可见的只是戴白色口罩的工作人员.望望头顶的蓝天,却被一个巨大的拱型玻璃构架的东西遮了起来,使人觉得空气更加郁闷.
终于等来了火车,车里同样是一片白色,使人觉得就像是进了手术室,愈加烦闷起来,出来时打算放风的心情已荡然无存.我有自知之明,不敢和那些戴着口罩的人坐到一块,于是找了一处靠窗的地方站了下来.打算欣赏一下户外的风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
可是北京的铁路也和我见过的一样,道路两旁除了一些零碎的杂草的绿色使人觉的生命的存在外,便是成堆的垃圾,而且更多的是白色的食品袋,又是白色,车里车外同样的颜色,而车外的似乎更可怕.因为车里的白色正在加紧防治,可是车外的的白色似乎却在飞快的增长.想想城市中大呼的保护生态,扩大城市绿地,再看看窗外的荒凉.你就不会再对这次疾病怀太大的恐惧了,人对自己的生命是很在乎的,远离视野的东西就无关紧要了.再想想这些白色也有自己的功劳,不觉的感激起这次的传染病来,至少我见到的同学都买了饭盒,不在食堂吃饭了. 我的这些感觉早有人提出过,但我的视觉还是再一次被刺痛了.
有人戏称我国有两座万里长城,一为古长城,二为白色长城,指的就是我国铁路沿线到处是白色的饭盒,塑料袋.大家都明白,白色污染不仅仅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刺痛,更重要的是它的潜在危害,当然这还不包括再生产这些东西所浪费的大量资源.这种东西留在土壤里极难降解,不仅使土壤环境恶化,而且大风一起,漫天白色,这就不仅仅是影响市貌的问题了,人的生命安全可能都有问题了.
我认为解决这种现象的关键不在于耗费大量的钱财来造一些反"白色污染"的工具,而是要加大环保宣传,提高人们的素质,直至一次性餐具从我门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或者可以将铁路分段承包给沿线的村民,国家先给一些补贴,我向很快就会见成效.至于补贴的来源吗 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由那些不爱惜环境的人来交吧.进步是要付出汗水和学费的.
周记十 我看城市的"伪包装"
我看有的同学对于城市形象建设的批评很多,有的同学称一些不当的包装为"伪包装",觉得很有意思,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城市其实就是一件大的商品,如果想买个好价钱,当然是要将就包装的,当然城市不是用来买卖的,而是用来用来给人民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包装也是用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居民环境.这就好比菜市场的水果和商场里的水果,同样是一个品种的水果,商场里的因为加了几层外套,贴了个标签,价格就要涨好几倍,大家也许要说那些软包装即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何必呢 这就是包装的效果,难道这些个包装还不够伪吗 不过没关系,还是商场里的水果看着舒服.城市要发展,闭关自守是不行的,要毛遂自荐,所以是要将宣传的,所以建一些标志性的建筑还是是必要的.
当然包装还是要得体,起码要大家看着舒服,能够理解他的存在.如果在一个农村的中心盖了一幢高楼,而他周围全是些破屋子,恐怕不如大家统一规划个居民小区来得实惠,而且看得也舒服.
周记十一 建设与破坏
有建设就有破坏,有得必有失.对于目前城镇扩大化趋势的,我认为不必要太过悲观,城镇化规模得扩大是人类社会前进得必然趋势,目前看来是如此,至于将来能否重归自然,可能是个未知之数.那我们就实际一点,谈谈城镇化过程中得生态环境问题,既然要扩大规模,那必要大兴土木,这样一来对于生态环境得破坏当真是难以预料.如果是平原,那必要圈地盖房,大多建设是盲目地,破坏性地,那么对于草甸生态系统地破坏是可想而知了,如果是山村,恐怕就要开山修路,砍树盖房了,同样对生态造成了破坏.
可是如果这些城镇规模扩大了,居民的生活就大大改善了,就会有更多的接受新事物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就有信心投资更多的钱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如果大家连自己的温饱都周旋不过来,还那里有心思管别的什么事呢
对于普通人而言,首先要能够轻松的生活,然后才能享受生活.我们关注生态也是,要先解决了故意的破坏,才能更好的建设.
周记十二 再谈铁路
最近大家对于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的生态问题都颇为关注,我也是,自己的家乡吗 我所考虑的有两点:一是*目前有261.63万人口,每年需要运输货物最多250万吨,为了这一点运输量,修路值不值 二是修建青藏铁路会不会破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珍贵的多年冻土资源,特别是高含冰量冻土对地表的扰动十分敏感.地表一些不大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多年冻土不可逆的变化.前一个问题不用回答了,我想国家主要是从战略里以上考虑的更多一些.
对于第二个问题,已经有许多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技术上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而且从大环境来说,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而修建铁路所影响的范围最多仅在线路两侧各500米内,青藏铁路全线也不过1000平方公里,而且呈线状分布,可以说修建青藏铁路不会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大环境产生影响,另外铁路的如果建成,则可以很好的缓解*缺煤的问题,改变目前农牧民砍树的现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从从长远看,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但不会破坏环境,反而对青藏高原大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周记十三 最佳人居奖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居领域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拥挤,提供基本服务的经费不足,缺少适当的住房,基础设施每况愈下等等;全世界有40%至50%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贫民窟中;整个人类住区(城镇和乡村)有10多亿人缺少住房或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至少有1亿人无家可归,有6亿人生活在各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境况中.我想,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城市的生态建设岂不是遥遥无期.为此联合国专门设了一个最佳人居奖,我们国家至今为止已经拿了十次,还算不错.
我要说得是2002年中国最佳人居奖的获得城市——包头,我去年到过这个草原的钢城,深有感触.其中有一段宣传是这样的:近年来,全市共改造,拓宽,新修和打通了110条市区主干道,新建公园12处,街头景330多处,大型绿化广场26个,大型人工湖2个,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8.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99.9%,取暖集中供热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绿化率是否达到了99.9%我不确信,就我亲眼所见,没这么夸张,不过公园的确够多的,而且巨大无比,但都是大同小异,因为公园里的草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在内蒙如此缺水之地,如何解决这如许多草坪的灌溉问题 至于垃圾的处理方面,我听一些拣垃圾的人说,那些大工厂的垃圾根本不加处理就直接堆到了郊外,很多南方人专门在垃圾场旁别盖个垃圾回收站,据说一次就能回收几十万,所以估计这无害率高不到那里去.
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才被评上的,但我们只谈其一缕已足以.
周记十四 中国要用全新眼光建设"生态"城市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日前在此间一个会议上发表了全新看法.他指出,任何城市都是自然,人文,生态结合的"生态"城市,只不过有些城市生态合理,有些城市生态恶化而已,中国要用全新眼光建设"生态"城市.
王如松的这个观点扩大了"生态"城市界定的范畴.长期以来,中国认可的"生态"城市大多自然环境优越,空气,水质,土壤,森林覆盖率均为理想指标.如珠海,厦门,宁波等污染轻微的城市,很多人将其视为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而在华北,素有"煤都,电都"美誉的能源城市山西省朔州市正与沉重的环保压力抗争,在今后五年内,他们力争城市绿化率突破百分之三十五.建设一座"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改变过去严重的煤污染,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梦想.
"但城市不只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三维空间,也是人与物理环境,代谢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生态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城市生态景观."王如松强调.
按照王的思路,无论是南海明珠珠海市,还是华北煤都朔州市,它们要实现"生态"城市之梦,必须改善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
"花城"广州在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领先一步.作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中,将山水生态城市的理念引入规划,青山碧水与历史名城的双重特色交相辉映.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环境,岭南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千年花城之美在今日有了新的发扬.
"要维持合理的城市生态,关键要规划建设好城市生态景观,调节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生态关系.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交流量."王如松说.
我还是比较认同王的看法,城市生态建设就是要处理好自然人文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周记十五 保护大熊猫的意义
大熊猫被我们称为国宝,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面对野生大熊猫数量日益减少的现实.但是我认为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并不是过分了,而是远远不够,一种动物的灭绝决非人力所能挽救,但是如果是人为的灭绝,那就还有希望,大熊猫就是那种有希望的,而且保护大熊猫事实上也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决心.科学的分析*在论坛里已经发文了,我这是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大熊猫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宠物,就目前人类对大熊猫关注程度,我估计灭绝的可能性很小,只是如何能够使得野生的大熊猫重现我们的视野,估计还是比较困难,害怕出现麋鹿的悲剧.北京西郊动物园里的麋鹿不是很多了吗,可是那不过是人的宠物罢了.
周记十六 绿色"外衣"
记得*一开课的时候就给我们看了一张爬满了爬山虎的墙照片,一直没忘,非典期间也就只有那么点绿色还留存着.
放假了,总是隔着纱窗嗅着槐花香起床,然后沿着校园的西墙走一遭,感受那爬山虎的绿,尽管被马路上的灰尘沾染了,但是这就是自然,这才是生态平衡的主导,不像草坪里的那些青草,大热天有人给浇水,他们呢
所以城市生态的建设大的景观要有,小的景观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