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3: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0 19:05
谈生活中的艺术 一谈到艺术,大家就会感到高深莫测。实际上,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也正如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含义比艺术要广,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我们都知道黄金分割率,又称黄金率,是指公元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柴依辛(Zeising)所发现的矩形中短边和长边的比例为0.618。他认为这种比例具有“多样的统一”,轻重匀称,没有均等或悬殊的形势,最合乎美感的要求。现在许多门、窗、画框、国旗的宽与长大多接近这种比例。人身上很多部位的比例都接近0.618。画家陈醉写过一本《*艺术论》,他以人类的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希腊艺术、*教艺术,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艺术为背景,从美学、文艺学、艺术史理论等多种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研究分析,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至现代的*艺术。没有那一个画家不研究人体,不画人体的。一幅好的人体写生,就是一幅艺术作品。 年轻人都喜欢穿着打扮,其实,穿着打扮就是一种艺术行为。穿衣服要考虑自己的体形、个性,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购衣服,有些衣服别人穿上很好看,你穿上不一定好看。过去,学生专门有学生装,现在中小学生有校服,大学生没有统一着装的规定,我们的着装要穿出身份,穿出品位,穿出气质,要让别人一看,你就是个大学生,是个有知识的文化人。穿衣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我们大家可以看一看,你的左右前后,穿衣服是否体现了艺术修养。 这里讲的是生活中的艺术问题,旨在引导大家发现身边的艺术。我想循着宿舍、学校、社会、自然的思路来讲。 前些年,我们学校抓宿舍文化建设,我参观过大家精心布置的宿舍,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有的宿舍布置得确实让人感到艺术、高雅,从整体看女生宿舍略胜于男生宿舍。其中一个宿舍的一幅水墨竹子和几根从“天兴洲”采回的雪白的芦花,让我感到赏心悦目。艺术就是这么奇特,并不需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就是在简陋的茅舍,只要有一架书、几幅画就能蓬荜生辉。 在我们学校,也有许多美的地方,就在我们这阶梯教室与实验楼之间这块地方就很美。那座水池中的假山,只要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它,它就是一座富有个性和艺术韵味的假山。学校的主楼、广场、体育馆等等,也都具有建筑美。只要我们心中有艺术,眼前就会有艺术。 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有没有细心观察一下生活中的艺术呢?商店的门牌,橱窗的摆设,街道的灯光,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里面都有艺术。 武汉市的文化氛围要差一点,我身居这个城市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感受到她的文化。今年十月份,我到了西安以后,才有了切身的体会。西安是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在西安住了一个多星期,感觉时间太短。陕西历史博物馆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最让我激动的是“书院门”至碑林博物馆那一条长长的街。那是一条艺术的街,文化的街,那里的书画店一家接着一家。在一家专卖书画方面书籍的书店,一天零售三百多份《美术报》。我在武汉市的任何一家书店、报刊零售店都看不到《美术报》。那里的书画很有市场,不少画店就是书画家本人开的,楼上作画,楼下卖画。主要是中国书画,油画少一点,还有一些木制的工艺品。我是一家一家地看,不厌其烦,每到一处都觉得赏心悦目,也都觉得有所收获。每走一店,老板不会主动与你打招呼,“你看看这个,这个比那个更好”,而是让你静静地品味,等你有意搭话的时候他才会主动和你讲。不像我们这里的营业员,热情过度,你想逛逛,不成,只要你眼睛看到哪里,她就会跟到那里,不厌其烦地给你介绍怎么怎么好,让人怕接近。上个星期,我在洪山礼堂听报告,实在是坐不住了,出门逛逛,偶尔看到一家画店,让我激动了一番。走进去一看,就不再激动了。因为那里的作品,都是画匠制造出来的,风景画是俗气的艳色堆砌,人物画像涂了脂粉的僵尸,没有一点灵气。唯有一幅俄罗斯街头雨景,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上面没有标价。其它的画都有标价,一百、两百都有。我跟老板讲,这幅油画我出三百元拿走。老板告诉我,那幅画的进价是四佰五,说给我四佰,并希望我有书画作品给他代卖。听说这样的画店汉口有几家,大家有机会,有时间可以去逛逛,也看看你们能不能分出画家与画匠的作品。 黄秋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爱美的瑞士人”。他说瑞士人的客厅、卧室的墙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画(大多是复制品),从现代派的水彩画,梵高和戈雅的名作,到中国的水墨画,应有尽有,随主人的兴趣而异。可以说,瑞士人的家庭几乎是一个小型的美术馆。而公园,则是一个小型的雕塑展览馆。有白石雕塑,大理石雕塑,青铜雕塑。题材也是多姿多彩的,有古希腊的神像,英雄和美人,也有近代的英雄人物(包括林肯和华盛顿)。 我也到过一些装潢华丽的家庭,在那里看不到一本书,没有一幅画,虽然华丽,可惜缺少了一点高雅。我们随便到一个家庭,不用介绍主人的身份、职业,只要看看他家里的陈设布置便知道一二。 大自然是一座丰富的艺术殿堂,她给艺术家们以无穷无尽的素材,有些艺术作品,基本上就是自然风光的再现。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去游历名山大川,但我们都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可以利用春天的时候出去踏踏青,三五个好朋友骑自行车,或搭乘公车去游一游春。96年春,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去了蒲圻,蒲圻的陆水湖真是让人心醉。我们一早上8点多钟就到陆水湖边,那里有机动的游轮,感觉总不太好,于是,在附近找到一个划小木船的农民,让他划船带我们游一游湖。那天真是风和日丽,五月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几个人上船后都找好了自己的位置,那一湖碧水,你恨不得下去洗个澡,山青青,水碧碧。起初,我们是用手在船边划一划水,清凉清凉,喝一口,甜甜的。后来朔性把鞋袜脱了,坐在船边上,脚在水中与船同游。只是这时候再也没有人喝水了。 大概是在93年,我带着几个学生搭乘公车跑到东西湖,去感受五月的田园风光。我这人生性喜欢大自然,一见到麦田、水田、田埂、渠水就激动。那路边长满了各种颜色的野花,他们几个男士总要去采几朵向女士献殷勤,我告诉他们,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那天天热,带去的水不够喝,我们跑到农民家里讨水喝,又打着赤脚跑到稻田里玩。田里还没有插秧,那泥土软软的,凉凉的,当时的整个心情都融入了大地。空气也清新,夹杂着泥土的芳香,玩够了就坐在水沟边洗脚,到大树底下乘凉,看远处,蓝蓝的天,金黄的麦浪。那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心旷神怡。 自然是美丽的,但是境由心造,如果你缺乏艺术修养,就不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歌德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到最深奥的消息。徐志摩说:“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欣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 今年夏天,我有幸到印度走了一遭,跑了几个大城市和旅游景点,对这个文明古国有了粗浅却是亲身的了解。一方面,我为这里大多数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程度所震惊 —— 贫困,污染,人口爆炸,交通无序随处可见 —— 并为我们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不少值得我们中国人借鉴的地方。当今的中国似乎一味地向西方看齐,但也许和我们一样急于发展的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更有让我们参照的价值。 作为一个艺术史学生,我尤其对印度的艺术感兴趣,不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艺术,更重要的是艺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她是如何构成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印度人仍然保持着很强烈的审美意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这里大多数的妇女仍然穿印度的传统服装纱丽( saree) 。以前我觉得这是印度妇女受压抑的表现,但到了这里以后,我不禁为纱丽即使是穿在肥胖妇女身上也显出的优雅所深深打动。在印度三个月,看到的纱丽成千上万,也不记得两件完全相同的。其色彩和图案的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在圣城威若那西( Varanasi ),我看到成群的妇女在恒河边上的白沙滩上晾纱丽。纱丽摊开来,其实只是一整匹没有任何剪裁的布或丝绸,两个妇女各执一端,它便迎风鼓动,远望去像是着了色的浪。我不禁想起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也是千姿百态,而且每个朝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特色,绝不比纱丽来得单调。可惜,虽然现在国内的服装设计渐渐地吸收传统服饰的成分,但一般只是基于一种 “ 奇风异俗主义 ” ( exoticism) ,占主流的还是西方的服装风格。但西方服装的很多特点,比如标准化,简洁,以及在国内一年胜过一年的夏季服装的暴露,如果我们仔细反思一下,其实只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符号,和人类天然的美感没有多大联系。我们觉得 “ 美 ” 的,其实是作为工业文明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的载体而被灌输给我们的,是一种条件作用( conditioning) ,并不是发自内心被感觉到的。我们带着这种异化了的审美观去看待传统服装,自然觉得它 “ 不合时宜 ” 。殊不知传统服装才往往更与一个民族内在的审美情趣结合在一起,它的造型图案凝聚着这个民族的人民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体验。现代西方服装摈斥传统服饰为 “ 繁琐 ” ,并不是因为它发现了一种新的 “ 美 ”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生产效率的结果。追问可以重新发一遍吗因为反应不过来系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0 20:23
生活中的艺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0 19:05
谈生活中的艺术 一谈到艺术,大家就会感到高深莫测。实际上,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也正如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含义比艺术要广,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我们都知道黄金分割率,又称黄金率,是指公元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柴依辛(Zeising)所发现的矩形中短边和长边的比例为0.618。他认为这种比例具有“多样的统一”,轻重匀称,没有均等或悬殊的形势,最合乎美感的要求。现在许多门、窗、画框、国旗的宽与长大多接近这种比例。人身上很多部位的比例都接近0.618。画家陈醉写过一本《*艺术论》,他以人类的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希腊艺术、*教艺术,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艺术为背景,从美学、文艺学、艺术史理论等多种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研究分析,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至现代的*艺术。没有那一个画家不研究人体,不画人体的。一幅好的人体写生,就是一幅艺术作品。 年轻人都喜欢穿着打扮,其实,穿着打扮就是一种艺术行为。穿衣服要考虑自己的体形、个性,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购衣服,有些衣服别人穿上很好看,你穿上不一定好看。过去,学生专门有学生装,现在中小学生有校服,大学生没有统一着装的规定,我们的着装要穿出身份,穿出品位,穿出气质,要让别人一看,你就是个大学生,是个有知识的文化人。穿衣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我们大家可以看一看,你的左右前后,穿衣服是否体现了艺术修养。 这里讲的是生活中的艺术问题,旨在引导大家发现身边的艺术。我想循着宿舍、学校、社会、自然的思路来讲。 前些年,我们学校抓宿舍文化建设,我参观过大家精心布置的宿舍,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有的宿舍布置得确实让人感到艺术、高雅,从整体看女生宿舍略胜于男生宿舍。其中一个宿舍的一幅水墨竹子和几根从“天兴洲”采回的雪白的芦花,让我感到赏心悦目。艺术就是这么奇特,并不需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就是在简陋的茅舍,只要有一架书、几幅画就能蓬荜生辉。 在我们学校,也有许多美的地方,就在我们这阶梯教室与实验楼之间这块地方就很美。那座水池中的假山,只要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它,它就是一座富有个性和艺术韵味的假山。学校的主楼、广场、体育馆等等,也都具有建筑美。只要我们心中有艺术,眼前就会有艺术。 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有没有细心观察一下生活中的艺术呢?商店的门牌,橱窗的摆设,街道的灯光,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里面都有艺术。 武汉市的文化氛围要差一点,我身居这个城市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感受到她的文化。今年十月份,我到了西安以后,才有了切身的体会。西安是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在西安住了一个多星期,感觉时间太短。陕西历史博物馆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最让我激动的是“书院门”至碑林博物馆那一条长长的街。那是一条艺术的街,文化的街,那里的书画店一家接着一家。在一家专卖书画方面书籍的书店,一天零售三百多份《美术报》。我在武汉市的任何一家书店、报刊零售店都看不到《美术报》。那里的书画很有市场,不少画店就是书画家本人开的,楼上作画,楼下卖画。主要是中国书画,油画少一点,还有一些木制的工艺品。我是一家一家地看,不厌其烦,每到一处都觉得赏心悦目,也都觉得有所收获。每走一店,老板不会主动与你打招呼,“你看看这个,这个比那个更好”,而是让你静静地品味,等你有意搭话的时候他才会主动和你讲。不像我们这里的营业员,热情过度,你想逛逛,不成,只要你眼睛看到哪里,她就会跟到那里,不厌其烦地给你介绍怎么怎么好,让人怕接近。上个星期,我在洪山礼堂听报告,实在是坐不住了,出门逛逛,偶尔看到一家画店,让我激动了一番。走进去一看,就不再激动了。因为那里的作品,都是画匠制造出来的,风景画是俗气的艳色堆砌,人物画像涂了脂粉的僵尸,没有一点灵气。唯有一幅俄罗斯街头雨景,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上面没有标价。其它的画都有标价,一百、两百都有。我跟老板讲,这幅油画我出三百元拿走。老板告诉我,那幅画的进价是四佰五,说给我四佰,并希望我有书画作品给他代卖。听说这样的画店汉口有几家,大家有机会,有时间可以去逛逛,也看看你们能不能分出画家与画匠的作品。 黄秋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爱美的瑞士人”。他说瑞士人的客厅、卧室的墙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画(大多是复制品),从现代派的水彩画,梵高和戈雅的名作,到中国的水墨画,应有尽有,随主人的兴趣而异。可以说,瑞士人的家庭几乎是一个小型的美术馆。而公园,则是一个小型的雕塑展览馆。有白石雕塑,大理石雕塑,青铜雕塑。题材也是多姿多彩的,有古希腊的神像,英雄和美人,也有近代的英雄人物(包括林肯和华盛顿)。 我也到过一些装潢华丽的家庭,在那里看不到一本书,没有一幅画,虽然华丽,可惜缺少了一点高雅。我们随便到一个家庭,不用介绍主人的身份、职业,只要看看他家里的陈设布置便知道一二。 大自然是一座丰富的艺术殿堂,她给艺术家们以无穷无尽的素材,有些艺术作品,基本上就是自然风光的再现。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去游历名山大川,但我们都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可以利用春天的时候出去踏踏青,三五个好朋友骑自行车,或搭乘公车去游一游春。96年春,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去了蒲圻,蒲圻的陆水湖真是让人心醉。我们一早上8点多钟就到陆水湖边,那里有机动的游轮,感觉总不太好,于是,在附近找到一个划小木船的农民,让他划船带我们游一游湖。那天真是风和日丽,五月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几个人上船后都找好了自己的位置,那一湖碧水,你恨不得下去洗个澡,山青青,水碧碧。起初,我们是用手在船边划一划水,清凉清凉,喝一口,甜甜的。后来朔性把鞋袜脱了,坐在船边上,脚在水中与船同游。只是这时候再也没有人喝水了。 大概是在93年,我带着几个学生搭乘公车跑到东西湖,去感受五月的田园风光。我这人生性喜欢大自然,一见到麦田、水田、田埂、渠水就激动。那路边长满了各种颜色的野花,他们几个男士总要去采几朵向女士献殷勤,我告诉他们,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那天天热,带去的水不够喝,我们跑到农民家里讨水喝,又打着赤脚跑到稻田里玩。田里还没有插秧,那泥土软软的,凉凉的,当时的整个心情都融入了大地。空气也清新,夹杂着泥土的芳香,玩够了就坐在水沟边洗脚,到大树底下乘凉,看远处,蓝蓝的天,金黄的麦浪。那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心旷神怡。 自然是美丽的,但是境由心造,如果你缺乏艺术修养,就不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歌德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到最深奥的消息。徐志摩说:“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欣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 今年夏天,我有幸到印度走了一遭,跑了几个大城市和旅游景点,对这个文明古国有了粗浅却是亲身的了解。一方面,我为这里大多数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程度所震惊 —— 贫困,污染,人口爆炸,交通无序随处可见 —— 并为我们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不少值得我们中国人借鉴的地方。当今的中国似乎一味地向西方看齐,但也许和我们一样急于发展的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更有让我们参照的价值。 作为一个艺术史学生,我尤其对印度的艺术感兴趣,不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艺术,更重要的是艺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她是如何构成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印度人仍然保持着很强烈的审美意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这里大多数的妇女仍然穿印度的传统服装纱丽( saree) 。以前我觉得这是印度妇女受压抑的表现,但到了这里以后,我不禁为纱丽即使是穿在肥胖妇女身上也显出的优雅所深深打动。在印度三个月,看到的纱丽成千上万,也不记得两件完全相同的。其色彩和图案的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在圣城威若那西( Varanasi ),我看到成群的妇女在恒河边上的白沙滩上晾纱丽。纱丽摊开来,其实只是一整匹没有任何剪裁的布或丝绸,两个妇女各执一端,它便迎风鼓动,远望去像是着了色的浪。我不禁想起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也是千姿百态,而且每个朝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特色,绝不比纱丽来得单调。可惜,虽然现在国内的服装设计渐渐地吸收传统服饰的成分,但一般只是基于一种 “ 奇风异俗主义 ” ( exoticism) ,占主流的还是西方的服装风格。但西方服装的很多特点,比如标准化,简洁,以及在国内一年胜过一年的夏季服装的暴露,如果我们仔细反思一下,其实只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符号,和人类天然的美感没有多大联系。我们觉得 “ 美 ” 的,其实是作为工业文明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的载体而被灌输给我们的,是一种条件作用( conditioning) ,并不是发自内心被感觉到的。我们带着这种异化了的审美观去看待传统服装,自然觉得它 “ 不合时宜 ” 。殊不知传统服装才往往更与一个民族内在的审美情趣结合在一起,它的造型图案凝聚着这个民族的人民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体验。现代西方服装摈斥传统服饰为 “ 繁琐 ” ,并不是因为它发现了一种新的 “ 美 ”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生产效率的结果。追问可以重新发一遍吗因为反应不过来系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0 20:23
生活中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