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 疯狂的石头 的评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0:01
转载:疯狂的石头评论
“拆”是当下中国城市中最普及、最霸道的词语<TABLE “四眼”助理拿出一罐喷漆,在墙上喷下了一个大大的“拆”字。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大字了,文盲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拆”是目前中国城市中最普及、最广泛运用、最霸道的词。它出现在大街小巷里,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写得好看的,有写得难看的,它是阅读中国城市的关键字。
城市在不停的“拆”中变得面目全非。城墙拆了、胡同拆了、四合院拆了、庙宇拆了、角楼拆了、石库门拆了……现实和影片合而为一,电影中那座古老的庙宇也将被拆去,取而代之的会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酒店式公寓。
故事的发生地重庆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都成了巨大的工地。城市,每日每夜都在紧张的施工当中,四处都是被绿布遮盖的没有完工的庞大建筑和高高的铁架子。四眼助理说“早死早超生”,而城市的居民则说“早晚都要拆”。中国城市正照着国际大都市的样板大刀阔斧地改造自己,像失去控制的机器,停不下来。艺术家王劲松的《百拆图》是城市最真实的文化图景,中国成了“拆那”。对于四眼助理的那个“拆”字,很多中国人已麻木了。
标语的历史
中国人有写标语的传统,对标语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散布着大量有中国特色的标语。标语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的注脚。
“*孔家店”的标语,记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来的“抵制日货”、“*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记录了抗日战争艰苦卓绝。而在“*”中,整个中国变成了标语的海洋。那时的标语分红、白两类。红色标语是正面宣传,如“誓死捍卫毛**路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白色标语类似大字报,通常是批斗“阶级敌人”的战书。常见的有“舍得一身剐,敢把×××拉下马”、“×××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砸烂×××的狗头”。这些标语同样也记录了那段特殊的历史、那个疯狂的年代。
时代变了,标语的内容也变了。在紧抓计划生育的*十年代,大量的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散布在中国大地。比如耳熟能详的“贫困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只生一个好”、“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见证怀孕,持证生育”等等。
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标语的世界里,受着各种各样标语的教育。上学时,教室墙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间就是生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每天都在督促着学生们。
走在大街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标语,让人人觉得自己是个重要角色。
当然,标语却并不总是严肃响亮的口号,也可以是“此处禁止大小便”、“便后请冲水”之类,都能从中看到某种时代的精神和潮流。
霸道的标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教授曾对全国各地的标语进行收集,著有《口号万岁》一书,他说:“汉语具有凝练、精辟的艺术性特点,容易写成口号,而中国人具有喜欢‘诀窍’、喜欢‘念咒’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口号就在20世纪的中国特别发达。口号是我们永远打不倒的,相反地,永远是口号*我们。”
回到《疯狂的石头》。那个大大的“拆”字,的确把很多人都“*”了。
在写着“拆”字的墙体上,一条大大的标语映入眼帘:“精心安排今天明天后天”。写这条标语的人显然做事非常规矩并擅长人生规划,但显然缺乏思考。在这个影片中,谁能把明天后天的事安排了?道哥不知道自己明天会被车撞死,地产大亨不知道自己明天会被国际大盗杀死,包士宏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勇抓大盗的英雄。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知道明天的 房价会不会涨,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失业,不知道明天亲密爱人会不会出轨,不知道明天火星会不会撞地球,不知道明天世界末日会不会来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让人无法安排。
影片中工艺品厂的破败厂房里,挂着这样一条标语:“解放思想,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时俱进”。这个工厂和现实中的很多国有企业一个样,好几个月开不出工资,工人面临下岗。“善于思考”的谢厂长本想“翡翠搭台,经济唱戏”,来挽救厂子,但最后却“与时俱进”,把厂子卖了。再看看这条标语,端的是意味深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0:02
欣欣然,欣欣然!——我看《疯狂的石头》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一个电影好不好看时我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电影不象女人,能够简单的说好看不好看或者还行,电影讲到“好看”这个问题好像就是在说这个电影的市场;但是《疯狂的石头》不一样,他是绝对可以不假思索地用“好看”来形容的电影。
有人希望宁浩能够成为内地电影的彭浩翔,我到觉得宁浩在这个电影里表现得要比彭浩翔放松很多。“放松”并不是不讲章法——他的事件结构也非常巧妙——而是说他丢掉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惯有的悲天悯人的习气,把故事的节奏加快,从容不迫的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很放松,很有技巧,并且更重要的,很亲近。
有人说宁浩是国内的dvd市场培养出来的年轻导演,这显然也是在说《疯狂的石头》与《两杆大烟*》这些电影的关系。的确,撞车、调包、误打误撞,这些戏的确跟盖•里奇相似,但这决不是简单的“抄袭”。只能说宁浩没有走弯路,这一类的电影,这些套路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讲故事的方式。法斯宾德也说他拍犯罪电影是因为犯罪电影比较容易讲故事,这很显然。
宁浩有自己讲故事的巧妙之处,来看电影的第一部分,他是怎么把这几组人物串在一起的。
第一场戏:一个假装艺术家的怂小子在缆车上调戏一个漂亮姑娘,漂亮姑娘踩了他一脚,他把可乐罐扔出缆车。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怂小子就是后来挖出宝石的厂长老板的儿子,而这个漂亮姑娘正是土贼老大的情人。我们在此留意一下这个厂长儿子扔出的可乐罐儿。
第二场:拆厕所现场。交待一个矛盾:因为工厂欠钱还不了,房地产商想要这块地,而厂长想保住工厂。这个矛盾是个背景,后来厂长挖出了石头,欲卖石头保住工厂。
第三场:搬家公司的三人因为违章停车而被*找麻烦,因为证件不全,他们正准备给*一榔头,可见他们干的不是正经的勾当。正在此时,不远处发生了撞车事件。
第四场:撞车。这个撞车的直接因素就是因为厂长儿子在第一场戏中扔出的可乐罐子,它砸中了八个月没发工资的包头的车,他们下车对着缆车破口大骂之际,车竟沿着斜坡撞响了正在一本正经的描写着“拆”字的地产商的车。
这次撞车也吸引了正在找那三个土贼(后来沦落为)的麻烦的*的注意力。这第一部分看上去多线,可是已经在形式上扭打在一起。不经意间起着重要作用的厂长儿子在后面的叙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正是他的调包和与土贼老大情人之间的关系让故事变得更加有趣起来。
希区柯克拍过一个叫《羊肉凶器》的小故事,我每次想起来都兴奋不已,故事讲一个女人得知狠心的丈夫即将离开自己,用一只冰冻的羊腿打死了他,*来搜查凶器时,她却不慌不忙地把羊腿烤了,给*端了上来。希区柯克说,“你要让观众知道有颗*在滴答作响,但是剧中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悬念。”
《疯狂的石头》里也有颗小*在滴答作响,那就是被调包的石头。不过这颗小*并没有彻底爆炸,他还在主要人物包头、地产商、“007”身上滴答作响,直到影片黑屏字幕。结尾价值千万的宝石被包头当作廉价仿造品挂在朴素的女友脖子上,这个处理要比*大白要好的多,我相信所有的观众到此处都会深呼吸着会心一笑。
除了事件结构,影片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出彩。芸芸众生,市井百态,虽然这不是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方到中国人身上却自然的很。没有大明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真实,片中很多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我就圈一下郭涛吧。真是非常喜欢孟京辉麾下的这几个话剧演员:陈建斌、廖凡、郭涛。可能是因为《恋爱的犀牛》,看到郭涛出场就觉得很亲近。看得出来宁浩把最有难度的表现复杂心理的戏都交给了他来演。不过这这一点上我存在一点异议:演员的表演风格在一部影片当中应该自成一体,就像绘画中讲色调,音乐中讲和谐,比如《发条橙》中演员的表演风格;但是在此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诙谐的无厘头的表演,包括土贼老大在发现情人被别人搞了之后的伤心落寞都是滑稽的夸张的,但是单独包头这一个人物是现实主义色彩比较重的,比如他在发现石头被掉包时的复杂心态,他在误以为搭档偷走了石头之后在洗手间狂暴的摔打甚至声嘶力竭的那场戏,我觉得可以在放松一点,这个点被抓的有点死。
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review/105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