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5:19
管 仲
(前723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因以敬仲称之。颍上人(今县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时杰出的*家。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他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全面改革,制订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论点,把礼、义、廉、耻看做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他还特许在庶民中选拔人才,予以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把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5:19
管仲的为人
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友谊特别好,是知交的典范,以致后来世人赞美朋友之间所具
有的深情厚谊时,都会以“管鲍之交”来称誉。管饱之交之所以被人们看得如此之高,
除了他们二人交情莫逆,还有着另外一份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两人之间的相知
相得。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而鲍叔牙的家境比较好,他们合伙做生意,其实
管仲根本没有钱用来做本钱,本钱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在获利之后,两人在
分配收益的时候,管仲却很不客气地一点儿也不少拿,甚至拿回去的钱比叔牙还
多呢,这样,鲍叔牙手下的伙计看不过去了,就对自己的主人讲:“你这个朋友管仲
也太不像话了,本钱一分都不拿,分利的时候却比谁都拿得都多,这么贪赞的人,
你怎么还这么看重他呢?”鲍叔牙很平和地对伙计解释说:“这不能怪他贪心啊,管
仲家里穷,比我们都更需要用钱,我们应该理解他,”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参加了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后面,因此
讥讽的话就传到了鲍叔牙的耳朵里,人们都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就又耐心地向
人们解释:“管仲并不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坏,他家里有年迈的老母亲,如果他死了,
他的母亲谁来供养呢?他这是心存孝念,才会如此的啊,”
由于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的才华都很出众,不久之后,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但是
两人所侍奉的主人却不是一个,鲍叔牙在公子小白的手下任职,而管仲则在公子纠
的堂下谋事,当时统治齐国的事公,是一个昏博又残暴的君主,这使得齐国的*
局面异常地黑暗和混乱,为了躲避祸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出奔到鲁国和莒国。
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争夺君位,纷纷赶回,管仲派兵截住了
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待公子小白的队伍赶过来的时候,他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
只听得公子小白大叫一声,仰面栽倒,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自己没有了竟争对手
也就放慢了行进的速度,然而,他没有料想到的是,管仲所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
带钩,小白使计骗过了管仲,假装被射杀,以起到迷惑和麻痹对方的作用,自己则
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奔回齐国。结果,管仲和公子纠都中了计,待他们慢悠悠
地赶回齐国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登上君位,迎接他的不是国君的宝座,面是齐国
军队冷森森的兵器。无奈之下,公子纠只得带队返回鲁国,但是鲁国因为惧怕齐国
发兵征讨,所以也不便再继续收留他。饱叔牙在写给鲁国国君的信中说:“公子纠是
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杀之,请鲁国自行处理,至于公子纠的两位老师一召忽和
管仲,则请交回齐国。”于是,鲁国杀掉了公子斜,面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送回
齐国。
公子小白心怀一箭之仇,恨不得立即将管仲碎尸万段,但是叔牙阻止了他
鲍叔牙对公子小白说:“臣跟随了君上,这是令臣深感幸运的事情。现在君上成为了
一国之君,更是可喜可贺。在臣看来,您是一位具有高谋远略的有为之君,如果您
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鲍叔牙等人就足够了;可如若您想称霸天下,则非藉管仲之
力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您切不可失去他。请您务必三思,”
小白依从了鲍叔牙的请求,接见了管仲,在对谈之中,他发现鲍叔牙所言不虚,管
种实乃不世之才,于是,国之大政,一任管仲,管仲亦不负所望,在他的精心治理
下,齐国*修明,经济繁荣,军备强大,国威远扬,而公子小白也因此得以九合
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史上称之为齐桓公
对于管仲的为人,人们向来是颇有微词的,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管仲为人贪
婪,又有临阵退缩的话柄,而鲍叔牙对此都向人们做了诚恳的解释。管仲贪婪,这
是缺点,但是因为自己家里穷,因而和朋友一起做生意的时候多拿一些利润似乎也
无可厚非,反而显得自己为人率直,这又成了优点了,而管仲在战场上不勇猛杀敌,
反倒躲藏藏的,唯恐伤了自已,这是怯儒的表现,可在鲍叔牙看来,管仲这样做
却是因为他心中还惦念着奉养自己的老母亲,这就又成了孝义的体现了。所以说啊,
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有着相对性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优点和缺点之间是
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实,管仲还有一点极为人面病之处,中国古代有着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观念,
你既然待泰了一个主人,就应当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决不可怀有二心,哪怕遭遇了
不测,主人败亡,自己也不能改事新的主人,而应当以死殉之。管仲本来并不是齐
框公手下的人,他的主人是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与管仲同事公子纠的召忽舍命
刚主,可管仲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没有以死相殉,其后还侍奉了旧主的仇人,人
们据此来评论管仲,说他不忠不仁,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等人也持有这种疑问
然面孔子是怎样回答他的学生的呢?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依靠的并不是兵车
之力,他依靠的是管仲的力量啊。在这样诸侯混战、兵戈四起的局势下,能够令各
个诸侯和平地集会,并且相谈以欢,这其中难道没有体现出管仲的仁德吗?”孔子又
说:“管仲辅佐齐恒公,称霸诸侯,使得天下大治,人民至今仍承受着他的恩惠啊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今天还都处于一副未开化的野蛮状态呢。管仲哪像召忽之
类的人,持鄙陋的匹夫之见,为了一个忠义的虚名就随随便便地去自杀,使得自已
的绝世才华因此而埋没无闻呢?”这表明,在孔子看来,管仲所谓的不忠行为,恰恰
体现出他睿敏过人的优长之处,管仲是一个不拘小德而彰扬大义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5:20
管仲(?~公元前645),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家、军事谋略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青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次为小官,均被辞。
齐襄公时,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在齐国内乱中,助公子纠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虽一度为齐桓公所忌恨,终以经世之才,经鲍叔牙力荐,被桓公重用为卿,主持国政。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辅佐桓公励精图治,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上革新西周以来的"国"、"野"制度,实行"参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之制,国、鄙之中,破除等级依附关系,集政权、军权于国君及大贵族手中。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规定"国"中5家为轨,出5人为伍,由轨长率领;10轨为里,出50人为小戎,由里有司率领;4里为连,出200人为卒,由连长率领;10连为乡,出2000人为旅,举乡良人率领;5乡一帅,出万人为军,由5乡之帅率领。全国15士乡,共组建三军,桓公率中军,上卿国氏、高氏各率一军,开创诸侯大国有三军,每军万人的军事*。由于士乡之民不得迁徙,世代专服兵役,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国语·齐语》),有利于提高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又加强兵器制造,并制定用甲兵赎罪的法令,以增加武器。经济上革新赋税制度,充实国家财力,保障三军供给,使齐成为物质基础雄厚、军事实力最强之国。鉴于周王尚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顺应中原各国希望联合抗御戎狄侵扰的形势,乃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终成首创霸业之功。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管仲治齐以成霸的业绩,对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起着重要作用。托名管仲所作的《管子》一书,包含着对管仲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5:20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 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5:21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谥曰敬,故又称敬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著有《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