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何时“墙内墙外一起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0: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3:06
中科院每年有100多项新技术在山东落地转化,其中不乏渤海粮仓、威高计划、西王钢铁、黄三角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等重大科技合作计划,但这百余项新技术多数并未在济南近水楼台开花结果。
一面是拥有优质创新资源和大量专利成果,一面却是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多年来,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成为制约济南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之一。
创新难破“两张皮”企业与高校院所“白天不懂夜的黑”?
在钢铁行业宏观面依旧惨淡的形势下,位于滨州市的西王特钢高端装备用钢却供不应求,甚至还出口德国。去年,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10项自主研发新技术入股西王特钢,“兑换”西王特钢约7%的股权,双方共同打造中国特钢行业领头羊。
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副主任王东升透露,该项目原本先介绍给济南一家钢铁企业,但最后不了了之。“近5年来,中科院共有近600个项目在山东转化,落户济南的不到5%。很多科研成果在济南很难快速落地推广,一些好项目和专家团队都去了外地。”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史建国也颇有感触:“这些年我们的成果在济南转化率最多只有10%。”该所是我国唯一实现工业生物传感器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科技平台。
高校也是科研成果产出的核心力量。一驻济高校科研合作工作人员表示,院校非常想以科研成果造福济南人民,但往往在本地付出很大努力,成效却微乎其微。毕竟让科研单位挨家推广技术是不可能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企业与高校院所关于创新有不同的诉求,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某IT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企业创新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高校院所的目的常常是发表论文。他认为,目前多数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偏重基础理论,不熟悉应用评价,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
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表示,济南的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与当地企业创新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加之济南缺乏较强的工科类院校,所以一定程度上出现丰富的科教资源并未转化成发展优势的状况。此外,很多企校在技术深入合作上缺乏持久性,也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标兵未及追兵又至 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需快马加鞭
业内专家透露,与北上广及西安、南京等科教资源中心城市相比,济南的科教资源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差距。而与省内其他市对科技如饥似渴、闻风而动的热情相比,近两年济南对于科技资源的引进和扶持要相对沉寂,力度不大。
周勇前不久做过一项关于山东中西部城市的创新调研。近两年来,济宁引进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山东省科学院等多个高端研发服务平台,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扶持。目前济宁正成为国内新兴的信息产业高地,惠普、中兴、甲骨文等IT大腕相继落户。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该市先进制造业已超过煤电产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
如今越来越多像济宁这样的三线城市把科研人员当成座上宾。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潍坊创新园开园运营,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潍坊中心同时揭牌。这是中科院在国内设立的第2家技术转移中心,已推动总投资50亿元的国际纳米谷等16个科技创新型项目入驻。
营造良性生态圈 让创新种子繁茂成林
济南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认为,建设科创中心离不开良性的创新生态圈,而这个生态圈既包括供企业、人才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如信息网络、科研设备、办公场所等,也包括便于人才流动、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的制度软环境。济南要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应从软硬环境两方面双管齐下,创新科技*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全面激励“自产自销”型科技成果,让创新型企业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在周勇看来,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最关键的是两个环境:适宜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和适宜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小环境。大环境主要是要建立健全各种创新创业基金、落实好各种激励创新创业的*、打造良好的创新网络和创新服务平台;小环境则是指提供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居住、生活和创业的空间。他认为,济南应进一步塑造优良的创新环境,加快把济南及京津沪宁等周边高教资源转化成自身的发展优势。
王东升认为,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需要三方面条件:破除*机制的障碍,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入资本力量,*可以引导民间资本,促进科技与资本的融合;真正重视人才作用,不拘一格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