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47
匆匆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中有不少部队都是刚刚由游击队编成,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熟悉的还只是抗战时期灵活、分散的游击战,对运动战还很陌生,更谈不上大兵团协同作战和阵地战、攻坚战。
在第一野战军开去参加“绥远战役”时,有的部队还每人头扎羊肚毛巾,身穿杂色便装,在开进途中才换上军装,调整步*口径。
在日本投降后,晋察冀虽然发展起三十多万部队,但大部分是地方部队。新组建的野战军81个团中,就有50多个是45年2月以后(主要是日本投降后)才陆续由各分区区队、各联合县大队或游击队升编的新团,只有24个是45年2月的团,而43年的老团则仅有14个。老团级部队如此之少,和该区长期游击作战模式有直接关系。
晋察冀军区在抗战期间,长期处于高度分散和独立的地方游击战状态。艰苦的环境使晋察冀指战员都炼就了吃苦顽强的毅志和生存能力,对灵活的游击战、麻雀战运用自如,但缺乏较大规模的正规战经验。抗战期间,除参加过八路军总部组织的“百团大战”等战役外,晋察冀组织团级以上大规模战役比较少。
当时晋察冀军区总的方针是“力争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待有利时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们的总方针仍旧是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当时生存在华北敌后的晋察冀部队对付敌人“扫荡”的主要对策就是“走”,与敌人“捉迷藏”,“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军区领导机关和直属队,从未同敌人直接遭遇过”。(《聂荣臻回忆录》)
当然,晋察冀军区也有一些老骨干团队,而且借“保卫热河”契机,晋察冀野战军又新添了一些素质好、战斗力强的关内老部队,比如:
原调东北的晋冀鲁豫一纵(“杨得志纵队”)中的一旅7团(红四军28团)、二旅10团(平江起义团)、三旅20团(红四31军271团)
原调东北的“热辽(黄永胜)纵队”中的延安教二旅第1团(“红一团”)、陕甘宁警一旅第1团(“瑞金团”)、第2团(朱德警卫二团)。
原拟调东北的冀中(黄寿发)纵队中的延安教二旅第五团(“红五团”)、独立团等。
这些宝贵的“老底子”运用得好都是晋察冀野战军中主力中的主力。。(后来都成为四野、二野“主力中的主力”)
遗憾的是,这样的英雄团队竟然在46年的裁军中也被“精简”为地方武装了,不适当的“精简、复员”也是华北野战军长期积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