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0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4
反坦克*
*榴弹
火箭筒
反坦克手雷、燃烧瓶、集束手榴弹
反坦克地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5
反坦克步*、反坦克炮、坦克与坦克炮战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6:15
苏联1939年12月开始列装的T-34坦克通过合理的布局、使用优质钢材、提高装甲厚度(前装甲达到了52mm,经过改进后1943年下半年装备的 T-34-85坦克前装甲厚90mm)、前装甲倾斜等措施,可有效地防反坦克武器的射击。据记载,德37mm反坦克炮根本打不透T-34坦克,一打上就跳弹,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靠近它,投放巨型炸药包。
题外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队是苏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军用户。在1941年到1945年的东线战斗中,德军缴获了几百辆各种型号的T-34.据统计,到1945年3月为止,大约300辆T-34 被用于战斗中。另外,退出现役的和在战场上缴获的损坏的T-34也经常作为在德军中服役的T-34, 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来源。同时直至1944年底,这些T-34也经常用于性能测试和作为射击训练的靶子。
附图:
这个时候步兵的反坦克武器还是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反坦克炮、地雷、手榴弹
这是为被地雷炸的动弹不得的坦克更换履带。看的出来,够费劲的
附图:
这一时期掀起了一个发明、实验反坦克武器的热潮,其中的两项发明曾经导致反坦克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一项是以提高穿甲弹丸速度为目的的“锥膛炮”,另一项是以“巧”劲击穿装甲的空心装药弹。
1938年2月,捷克的武器制造专家F·姜尼塞克(F·Jenecek)博士和他的儿子弗朗梯斯科(Frantisek)越来越感到,德军很快就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在姜尼塞克父子二人所开办的小型工厂的图板上正张贴着—种新型反坦克火炮的设计图纸。他们商定,这种新型设计无论如何不能落到德国人手里。于是,弗朗梯斯科被火速派往英国,与英国的伯明瀚轻型武器公司(Birminoham Small Arms Co.)进行交涉,在这家公司认识到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之后,留下了弗朗梯斯科,并将他安排到小希斯(Small Heach)工厂工作。1939年3月,德军侵入了捷克斯洛伐克,但就在德军侵越捷克国境的前一天夜晚,英国驻捷大丅使馆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根据通话人的要求,英国大丅使馆立即派人前往姜尼塞克工厂,将这种新型火炮的原型部件拉回大丅使馆内。一经到了大丅使馆,它们的安全也就暂时地有了保证。大约经过3个月以后,它们才被偷运出捷克国境,然后运到英国,到英国之后,又立即运往伯明瀚轻型武器公司。在英国同德国正式宣战前几天,一辆私人小轿车,载着姜尼塞克火炮的全套图纸,从布拉格出发,横越欧洲*,最后抵达英吉利海峡的渡口。
以如此戏剧般的方式运抵英国的这种火炮,就是后来加装到发射2 lb重炮弹火炮上的“锥膛炮(Squeeze bore)”。尽管它的原理十分简单,但制造起来却十分复杂,只有经过长期的悉心研究和反复试验,才有可能最后实现。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根旋在普通火炮炮口部位的锥形滑膛短炮管,它的作用和德国的格里什锥膛炮的作用非常相似。它所发射的弹丸是一种特种弹丸,这种弹丸的弹芯是一个细长的碳化钨圆柱体,其中部环抱着利用软质金属制作的“弹带”或 “弹裙”。弹丸以通常的方式沿身管向前运动,弹带密封火丅药气体,并紧紧嵌入膛线内,因此,当弹丸到达原身管口部时,它将具有象普通弹丸一样的初速和转速,然后弹丸进入后加的锥形炮膛内,这种附加的锥膛炮管有时也被称之谓“小约翰”。弹丸继续向前运动,其金属弹带在逐渐缩小的炮膛挤压下不断压缩,当弹丸从 “小约翰”内飞出时,弹带已经变成一层薄壳,其大部分质量被磨平后聚成一团,附在碳化钨弹芯的后面。弹丸在离开“小约翰”时的速度比离开原炮口时的速度要高得多。由于初速很高,再加上碳化钨的质量很大,因此,就使这种弹丸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同时可以形成比较低伸的弹道。1942年年中,“小约翰”开始全面投产,但它并没有获得象姜尼塞克原来所期望的那种成功。尽管曾经打算将“小约翰”分别安装到发射6 lb和17 lb(7.72kg)重炮弹的火炮上,但这项计划并未被执行。
安装在装甲车上的一些发射2 lb重炮弹的火炮,曾经安装了“小约翰”装置,其目的是想提高射程和其它性能,并且也有几门是以步兵炮的形式出现的,但总的来看,这种努力并未获得很大效果,因为,在它投入服役时,坦克装甲的改进已经远远超过了安装这种装置后火炮性能的提高,只有少量无法安装比发射2 lb重炮弹火炮更大的火炮的车辆上,才依然保留着这种装置。1944年,当空降侦察团乘坐汉密尔卡 (Hamilar)滑翔机飞抵法国的时候,在泰特拉什(Tetrach)坦克上装载的就是发射2 lb重炮弹的火炮,并且在其中的大多数火炮上都安装着 “小约翰”装置。然而,到了这时,它已只不过是一种使人感到好玩的过时的玩意而已。
空心装药弹的破甲原理现在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它可将全部炸丅药能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产生一种具有极大侵彻力的高温、高速、高密度的气流,破甲效果十分惊人。一个装有0.227千克炸丅药的空心装药弹,在合适的距离上起爆,就可在一块厚228.6-254mm的装甲板上打个洞。1943年苏联人C·H·佳季切夫对空心装药原理进行了初次实验,30年代末期,英国人首先研制成了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取名为N068式榴弹,并装备部队,利用安装在步丅*上的制式榴弹发射器发射。空心装药弹不是靠速度和动能来击穿装甲的,靠的是“巧”劲,所以它不必非要由大型火炮来发射,完全可以由单兵便携式武器发射。对于轻型武器,对付坦克最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空心装药弹”。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穿甲弹的速度,英国人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研制了“脱壳穿甲弹”。为了克服倾斜装甲造成的跳弹,又研制成功了“被帽穿甲弹”。这种弹丸的顶部安有一个用延展性能较强的金属制作的金属软帽,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金属 “缓冲器”,它可使弹丸“贴”在装甲板上达几分之一秒的时间,以便使弹丸开始钻孔,从而减少了跳弹现象的发生。
附图:
穿甲弹结构示意图
附图:
德国人试验过一种反坦克*,它是德国反坦克*系列中尺寸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种。如果能够提前2年问世,它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个成名的机会,可惜到1941年才出现确实是为时过迟。这种武器就是41式反坦克*。这种*的口径为20mm,它是一种制作精巧、造价昂贵的武器,采用了半自动弹匣装填机构和空气冷却装置,它以1933年索罗通公司的设计为兰本。早在1938年人们就已看到,口径为7.92mm的*弹的威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子弹的冲量和动能。德国人为这种单人用武器选择了一种最切合实际的弹丅药尺寸,然后,围绕这个最佳弹丅药尺寸,对“索罗通”进行改进。由于这种*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因此,有时称其谓“莱茵”*,而有时又称其谓“索罗通”*。
一根可以迅速进行更换的*管通过一个*尾闭锁螺帽同*尾结合在一起。整个设计的出发点是后座部件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击发,这也就是说,在把反后座装置推回后方之前,后座力首先必须克服掉*管与*机这一组合质量所具有的动量,这就使得作用在射手肩部的后座力变得较为缓和。美军在对这种武器进行试验以后宣称,这种反坦克*的后座力并不比7.62mm“斯普林菲尔德步丅*大。在第一次发射时,必须由人力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此时应转动位于右侧的手轮,手轮上环绕有自行车链条,通过链条,即可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在第一发完*工开闩动作以后,以后各发在发射时的火丅药气体作用下,*机即可自动构成待发状态。它的弹匣系由左方供弹,弹匣容量为5发。其步兵用型号的全重,包括双脚架在内,大约为44kg。*手班的人数不得少于2-3人。它的人员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却可以在228.5m距离上穿透30mm厚的装甲。这种威力虽然已经达到其它反坦克*的2倍,但对于1941-1942年的中型坦克仍然毫无效力。37mm反坦克炮的炮弹尚且从T-34坦克上跳飞,而20mm口径的*弹——不管它的飞行速度多快——也不会有更好效果。更何况,这种武器还有其它一些缺点。譬如,它的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只有使用复杂的机加设备才能制造;此外,它的运动机件对尘土和雨雪也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中经常出现麻烦。同时又由于它必须由2-3人的射击组才能进行操作,因此在步兵连内很少有使用机会。然而,步兵连又恰恰是最需要它的单位,也只有在步兵连里,它那本来不大高超的性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办法,后来只得把它改装到步兵营,作为营一级的专用武器,尽管它也曾受到一些部队的欢迎,但并未普遍进行装备。这种反坦克*后来有很大一部分被转交给意大利陆军,意大利人曾将这种武器使用于北非和西西里岛战役。1943年,在意大利投降时所交出的清单中,就有这种武器的名字。
附图:
而英国人则认为,步兵反坦克的根本是要消除士兵对坦克的恐惧。为此他们经常引用过一名英军步兵连长所讲述的经历来教育士兵::那是在1940年5月,在德军坦克的冲击下,该连*从一个法国村庄撤退,由于他们在公路上底面朝上放置了五个白色汤盘,结果使德军坦克*耽搁了30 min。这些坦克开到“汤盘”跟前以后,以为自己遇上了地雷。于是,先是在“汤盘”跟前停了下来,接着是作了一个很大的迂回,从而延误了时机,使得这个连队能安全撤退。还有一些类似的战例。这些战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但当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减少人们对装甲车辆的恐惧心理。
训练士兵铺设反坦克地雷。
附图:
德国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与它的敌对国十分相似。主要的装备是一种轻型的牵引火炮,即35/36年式37mm反坦克炮,同时还有一种大量发给步兵部队使用的反坦克*。在步兵营的辖属内,唯一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反坦克*,每个步兵连配备3支这种*。37mm反坦克炮装备在专门的反坦克连内,每个步兵团辖属一个反坦克连。对这种火炮的信心是在1939年8-9月份的波兰战役中得以确立的,然而,由于波兰军队装备的装甲武器极为有限,因此,在德波战争中这种武器并没有经历什么严峻的考验。真正的考验是在1年之后,那时这种火炮在法国遇到的是拥有重型装甲防护的英国坦克。
35/36年式反坦克炮的效能主要在于它的机动能力。它是一种轻型火炮,战斗全重仅为432kg,火炮放在两个装有气压轮胎的大型车轮上运行,依靠炮手班人力操作火炮并不费力。它可由汽车或某些类似的轻型车辆牵引,并且将它放在卡车车箱上或铁路平板车上也非常容易。对于德国空军新组建的空降部队,以及山地作战部队,它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它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榴弹,所以可执行多种任务,而不仅只限于打装甲车辆的单一任务。它的弱点是穿甲能力相当的差。在1934年时它的穿甲能力还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但到了1939年则就显得十分落后了。然而,它的这一缺陷却被西班牙内战和波兰战争中所面临的老式坦克所掩盖了。此外,坦克上所采用的倾斜甲板也很容易使37mm反坦克炮的小型弹丸产生跳弹。
37mm反坦克炮班,正在开火射击。(注意他们的头盔,他们是德国伞兵)
附图:
1940年,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式攻击时,35/36式反坦克炮曾跟德军装甲部队一起被派往法国,作为对敌坦克进行防御的主要火力支柱。然而,正如道格拉斯·普拉特 (Douglas pratt)准将所说的那样,这种火炮并没有满足德军对它所寄托的厚望。道格拉斯·普拉特将军这样叙述了1940年5月20日在阿拉斯 (Arras)附近所发生的情况:
这段时间里,德国佬的大量运输车辆及其装备遭到了我们的严重破坏,曳光弹燃起一片火海。以至当我们的“马蒂尔达”(Matilda)坦克在600-800yd(548-731m)距离上用机*扫射时,他们的反坦克炮手在发射几发炮弹之后,就丢弃火炮落荒而逃。有些德国兵举手投降,另一些则装死躺在地上!他们所装备的反坦克武器没有任何一件能够穿透我们的“马蒂尔达”I型和II型坦克,甚至连他们发射榴弹的野战炮也不例外。我们有一些坦克的履带被打断,有几辆坦克被敌人的曳光弹命中后起火,主要是“马蒂尔达”I型坦克发动机机舱部位起火。有1辆“马蒂尔达”坦克虽已被他们的1门37mm反坦克炮直接命中了14发炮弹,但竞没有造成致命效果,仅有的效果是穿破了一点装甲!
对我军坦克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其中有些野战炮竟是占领暴露阵地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同时敌机也在步兵头上俯冲轰炸,但这并没有给我军坦克造成多大麻烦。仅有一、两枚*在一辆马蒂尔达坦克旁边爆炸后,将这辆坦克炸翻,并使车长受伤身亡。另有一枚*在爆炸后曾将一辆轻型坦克上抛到大约4.6m 的空中!
附图:
这次参战的德军指挥官是陆军少将隆美尔,隆美尔的叙述同样也证实了37mm反坦克炮性能上的不足:
事实证明,我们那些可以快速展开的反坦克炮,由于太轻以致根本不能对付拥有重型装甲防护的英军坦克。这些反坦克炮中的大多数,在敌压制炮火射击时,都连同炮手一起丧失了战斗能力,尔后又被英军坦克轧得粉碎。我军的大批车辆被烧毁,友邻的党卫军部队,在敌坦克的猛烈进攻下,*南撤。最后,依靠师属野战炮和一些88mm高射炮兵连,才成功地将敌坦克阻止在比兰斯-阿格尼一线以南。这次战斗,师属野战炮消灭了28辆坦克,高射炮兵消灭了1辆重型坦克和7辆轻型坦克。
在这次战斗中,高炮打坦克所取得的成功,对隆美尔将军本人并非没有影响,两年之后,在西非沙漠之战中,他曾经利用这些88mm高炮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战果。
这次战斗被战后的德国历史学家称为阿拉斯危机。在这次战斗中使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并不是第一次。一九三七至三八年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军提供的PzKwⅠ、Ⅱ型坦克只装有机*和20毫米主炮,不是对方使用的苏联坦克的对手。 此时已有德军将领使用88毫米高炮作为反坦克武器。
当然,这只是一个插曲,88毫米高射炮和步兵没啥联系,不过它作为应急的反坦克武器到是很管用。这里就不做详细描述了。
附图:
1941年秋天,38式 50mm反坦克炮开始在西非沙漠战场上大量出现,而在此之前,德军在那里进行反坦克防御所依靠的一直是37mm反坦克炮。德军的炮手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新型火炮的使用价值,并且不仅在防御中而且在进攻战斗中也开始使用这种武器。对于英国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新的战术,他们在化费了很长时间后才找到了答案,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得不象汉斯·施米特在其所著《跟随隆美尔在沙漠中作战》一书中所曾经作过的描述那样:
……我们现在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攻击方法。我们带着我们的12门反坦克炮,从一个有利地段向另一个有利地段跃进,此时,我们的坦克则尽可能保持原地不动并停留在隐蔽阵地上提供掩护火力,尔后,我们在新的有利地段上临时占领阵地,而当坦克开始进行下一次冲击时,我们转而给坦克提供火力……。这种战术效果很好,尽管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但并不能阻止我们的前进。敌人接连不断地遭受损失,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撤出了阵地……。
38式反坦克炮,在914m距离上射击时,可以穿透着角为30度、厚度为50.8mm厚的装甲板,随着着角的增大,穿甲厚度还将会大幅度增加。这种火炮的外廓非常低矮,如果构筑的火炮掩体超过0.61m,那么它的炮身就几乎会贴到地面上,因此整个炮位很难被发现。
附图:
德军对现行武器所作的另一项改进,是将35/36式37mm反坦克炮也改装成为榴弹发射器。把这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叫作*榴弹或许是大了点,因为它重达8.6kg,长达762mm,然而,从外形看,它和很多从步**口发射的*榴弹完全一样,而且射程也大致相同。这种炮发射的榴弹的尾秆是空心的,装填时尾杆从炮口方向插入炮口,尾翼安置在尾杆上,尾杆内有一根实心棒,实心棒跟尾杆一起插入炮膛,其作用是密封发射药燃烧后所产生的火药气体。这种榴弹的球形弹体内装有2.27kg炸药,炸药采用了空心装药结构,其威力足可穿透127mm厚的装甲板。这种炮射榴弹利用空包弹进行发射。超过183m距离之后,它的精度肯定不会太高,因为身管实际上并未赋予它正确的飞行方向。这种炮发射榴弹的另一大缺点是,炮手只有绕到炮口处才能进行重新装填,这就不仅要求炮手必需具有非凡的勇敢精神,而且在敌密集火力扫射下,进行第二次射击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
附图:
到1941年末,德军发现,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需大量培训具有非凡勇敢精神的战斗人员。虽然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后的头几个月内,德军在苏联境内的挺进非常顺利,但随着冬季的来临,已有迹象表明苏军将要进行*,而且在*中将要大量投入使用性能非常好的新型坦克。其中就有KV1型坦克。这种坦克运动速度缓慢,体大而笨重,配用的武器也不大理想,但它的装甲防护能力非常强,除了88mm高炮之外,德军的其它任何火炮对它都无可奈何。由于多种原因,KV1型坦克在苏军中并未服役多长时间,而且装备数量也并不很多,然而单只德军碰到的一些,就足以便他们惊恐不安。
德军和KV1型坦克首次相遇的地点是在立陶宛境内,当时,有一辆KV1型坦克径直插到了位于一条河上的两个德军桥头堡之间,迫使一支沿桥行进的德军部队撤离了好几英里。这辆坦克独自停留在道路*不动。德军部队调来了一个6门制38式50 mm反坦克炮炮兵连,但这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在命中坦克装甲后,一触即飞。而这辆KV1型坦克则自由地调整着它的76.2mm火炮,在822.6m距离上,接连击毁2门德军反坦克炮,使另外4门炮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并使其炮手遭受严重伤亡,但坦克本身却安然无恙。当天夜里,德国派出12名工兵匍匐爬向这辆KV1型坦克,并将炸药包塞入坦克的悬接装置内引爆,但这些炸药包既没有把履带炸断,也没有给坦克造成别的严重破坏,这些工兵才得以活命。第二天,1门88mm高炮从桥头堡被缓慢地推向这辆坦克,并在距坦克731.2m处占领了阵地,从表面看来这门高炮似乎并未被坦克发现,但就在这门高炮的炮手班完成最后一项阵地准备工作时,这辆苏军坦克调转炮口,一炮就将88mm高炮打翻在沟里。情况十分严重,一辆坦克竟阻止了一个步兵师的前进。第三天,德军调来6辆坦克在附近的树林里来回运动,并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这辆KV1型坦克射击,但炮弹并未使坦克遭受任何损伤,而苏联坦克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回击,可它没能发现在它后面还有另外1门88mm高炮。这门高炮在连续发射7发炮弹以后,才将这辆坦克击毁,即使到了这时,坦克内的乘员仍然活着,只是后来在从松脱的舱门内扔进去几颗手榴弹以后,才将坦克乘员炸死。事后在察看这辆坦克时,德国炮手才吃惊地发现,在他们所发射的全部炮弹中,只有2发88mm炮弹真正穿透了装甲,而其余的仅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些深坑。而从德军坦克炮上射出的弹径为50mm的炮弹,则仅只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些青蓝色的印痕。这个德军步兵师在清醒之后,又继续前进了,但它竟被1辆苏军坦克拦截了整整48小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210333_1.html/ ]
38式50mm反坦克炮所使用的弹药:
附图:
德军的前沿步兵,当时在苏军的强大坦克攻势面前,正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1942年,尽管他们的占领区正在扩大,但就反坦克火炮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前景却令人不寒而栗。侥幸的是,有种替代火炮即将问世。这就是40年式反坦克炮,这是德国自己设计的一种口径为75mm的火炮,为了生产这种火炮,早在1939年,德国陆军就已与克掳伯公司和莱茵一博西格金属公司分别签订了合同,但由于忙于其它任务,因此,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这两家公司都还没有为这种火炮作好生产准备。而当现有武器的局限性一经发现之后,这两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进度。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