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十六字心传说尽人间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23:30
最近又读王阳明。每次读到都有收获。圣贤之行径给人很多启迪。
我们曾有过“十六字心传”。它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道统之源,开启后世百代传承;凡论道统,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这十六字,有如标示本源来处的祖宗牌位。因为这种分量,又被称为“中华心法”。
便是尧舜禹三代圣王禅位之时所授受与托付,《古文尚书·大禹谟》中那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解释的人很多。诠释的最好既是心传与心法,或许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诠释,更切真味。
《重修山阴县学记》文中,他以大段文字专说这十六字: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其实这十六字还可更凝练、具象、可触,便是阳明心学归根到底教人的三个字,致良知。良知在内,便是清明;良知现外,乃成和合。只是这二字古来稀缺,从前摸到一手血,如今已是烂见骨。
说来无用,而撞破南墙,也只能回到这句:道统,是华夏族群的最终依止;良知,是国人的最后归宿。十六字心传未曾失传,就别让成了绝学。
人间道,道人间;人道间,无间道。
为什么说十六字心传说尽人间道?
“道无不中”,即是中庸;得中庸在心,依而行之,不偏不邪,能出能入,方能“一于道心而不息”,便是“允执厥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最能比肩佛道的精深概念,最是中庸;十六字心传,则是中庸总源。允执厥中,是言境界。寻常之中,最不寻常;寥寥四句,堪破人间;十六...
十六字心传是什么?为什么说十六字心传说尽人间道?
十六字心传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传承当中,有一个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这“十六字”是尧将王位传给舜时所口传。据说,前三句是舜加进去的。十六字心经之前提乃江山社稷...
十六字心传是什么?说尽人间道
“道无不中”,即是中庸;得中庸在心,依而行之,不偏不邪,能出能入,方能“一于道心而不息”,便是“允执厥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最能比肩佛道的精深概念,最是中庸;十六字心传,则是中庸总源。允执厥中,是言境界。寻常之中,最不寻常;寥寥四句,堪破人间;十六...
十六字心传是什么?说尽人间道
道无不中,即是中庸;得中庸在心,依而行之,不偏不邪,能出能入,方能一于道心而不息,便是允执厥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最能比肩佛道的精深概念,最是中庸;十六字心传,则是中庸总源。允执厥中,是言境界。寻常之中,最不寻常;寥寥四句,堪破人间;十六字里,说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