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7 18: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2:19
先生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总结了王阳明的人生跌宕,同时阐述心学的核心和发展的背景。,主要围绕四件事而展开:悟道、讲学、做官、平治。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一、少年雄心
阳明说:科举登第不能算是第一等事,人生第一等事应该是成为圣贤。小小年纪,志趣骇俗。怎样成圣贤?儒家经典《大学》指明了目标与路径:三纲八目。三纲领是: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圣贤的路径,从格物致知起始。什么叫做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要与事物面对面,去探究事物、深入认识。
二、多有不顺
王阳明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把各种思想学说都趟了一遍,在儒、道、释、兵、法、纵横诸家之间出门入户,以其巨大的心量,兼收并蓄地接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国学武装一个人的思想世界、涵养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能把一个人改造成什么样的能力和状态,王阳明是个典型的标本。
三、忍辱负重
面对忍辱负重、进退维谷、凶险异常的局面和处境,王阳明只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用良知和本心指引自己的选择和担当。1520年王阳明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从此开始以“致良知”讲学。1521年5月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王阳明大事声张,广聚世儒、高谈阔论他的“致良知”学说。这可称是“王门四期”。
王阳明后来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生命的意义: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少年时的立志,而后坎坷颠簸几十年,在困顿与绝境中大彻大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前行,历经千难万险,遍尝千辛万苦,屡仆屡起、百折不挠、忍耐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