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7 14: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2:48
《诗词曲赋文·回波乐》原文与赏析
王梵志
回波来(尔)时六赋(贼),不如持心断惑。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克。若悟生死之梦,一切求心皆息。
〔回波乐〕,是燕乐曲调之一,北魏时已开始流行,且配有舞蹈。《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传》谓,尔“与左右连手踏地唱〔回波乐〕而去”。但未知其体如何。至唐,已入大曲。目前尚能见到的四首〔回波乐〕,是唐中宗时在宫廷宴会上创作的,属唐代酒筵著辞,它们均为六言四句,代表自六朝流传至唐的一批俗曲的共同*。
“回波”,曲水流觞之意。唐中宗时,长宁公主设流杯池,安乐公主设九曲流杯池。一时遂行〔回波乐〕、〔上行杯〕、〔下水船〕诸调。〔回波乐〕一作〔回波词〕,如沈佺期〔回波词〕云:“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全唐诗》卷九十七)该词首以“回波尔时”四字起句,下二字呼人名(或物名),配以舞蹈,反映出民间嘲诮艺术的影响。
其后,〔回波尔〕又被列入《教坊记》大曲类,《羯鼓录》作〔回婆乐〕,为太簇商调。流传日本以后,成为包括一段“序”(四拍)和四段“破”(每段八拍)的大曲。清蒙古笳吹乐章中,尚存〔回波词〕之辞与谱,辞为六言四句,由满文译为四言四句,显然与唐乐有关。
清张宋橚《词林纪事》云:“《教坊记》:开元时始有〔回波乐〕。其实起于中宗时矣。”按近期从唐初民间诗人王梵志的敦煌唐人写本内又发现〔回波乐〕词,其创作时代应更早一些,也就是说要提前到初唐。
王梵志的〔回波乐〕见于苏藏敦煌写卷。苏编《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内,著录“大历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本(1456号),夹抄有王梵志〔回波乐〕七首。但因长期未公开该卷的内容,世人很难窥其真貌。近斯,偶得苏藏王梵志〔回波乐〕七首的影抄复制件,兹将其他六首一并校录如次:
法性大海如如,风吹波浪沟渠。我今不生不灭,于中不觉愚夫。增恶若是为恶,无始流浪三涂。迷人失路但坐,不见六道清虚。
心本无双无只, 深难到感洪。 无去无来不住,独如法性虚空。复能生出诸法,不迟不疾容容。幸愿诸人思恃(忖),自然法性通同。
但令但贪但呼,波(般)若法水不沽。醉时安眠大道,谁能问我停居。八苦变成甘露,解脱更欲何须。万法归依一相,安然独坐四衢。
凡夫有喜有虚,少乐终日怀愁。一朝不报明冥,常作千岁遮头。财色□缘不足,尽夜栖榍规求。如水流向东海,不知何日可休。
不语谛观如来,逍遥独脱尘埃。合眼任心树下,跏跌端坐花台。不惧前后二际,岂着水火三灾。只劝遣乐靖(静)坐,莫恋妻子钱财。称体宝衣三事,等身锡杖一枚。常持智惠(慧)刀剑,逢者眼目即开。
法性本来常存,茫茫无有边畔。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
王梵志 〔回波乐〕 的发现,生动表明北朝俗曲对隋唐燕乐和释氏佛曲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表明唐初民间歌唱是如何推动敦煌词的发展的,因此,苏藏王梵志〔回波乐〕是一份极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