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0 15: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6 01:42
tóu lín qì
Tóulínqì GB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Linq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1][2]。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针灸甲乙经》: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上五分陷者中。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穴居头部,下与目对,有居高临下之义。《针灸甲乙经·卷七》:“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为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头部,故名头临泣。[3]
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
前头[4]
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5]。
头临泣穴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2]。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1]。
头临泣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当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之间)取穴;或两目平视,瞳孔直上,正当神庭与头维弧形连线(其弧度与前发际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半横指处即是头临泣穴[7]。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分布著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8]。
浅层有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2]。
头临泣穴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头临泣穴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1]。
头临泣穴系胆经、膀胱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3]。
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黄帝内经素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3]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1]。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2]。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8]。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痛,流泪,鼻塞,鼻渊;小儿惊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1]。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一般沿皮刺0.3~0.5寸[2][1];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
平刺0.5~0.8寸[6][8],局部有酸胀感[6],或向周围扩散[6]。
可灸[1][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条灸5~10分钟。
头临泣配百会、人中、内关,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头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神庭、头维,治头痛[6]。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合谷,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瞳子髂、合谷,治目赤肿痛[6]。
头临泣配百会、水沟、内关、后溪、太冲、合谷,治小儿惊痫[6]。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7]。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针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
取穴头临泣、曲差、风池。腧穴常规消毒后,针尖与皮肤呈30°角,夹持快速进入皮下1~1.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下得气向后项部放射。风池针向鼻尖方向刺0.8~1寸,稍作提插捻转。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使 *** 量与病体相适应,留针20~30 min,出针后患者头痛减轻,续针3d,疼痛痊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