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指标异常保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0 19: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6:58
) 选择有智能核保功能的产品
智能核保是一种线上的简便核保方式,与线下人工核保一样,都是正式的核保程序。具体而言,它的优缺点如下。
1.智能核保的优点
智能核保有以下优点。
(1)方便快捷
部分线上保险产品有智能核保功能,即消费者在投保之前,智能核保系统就会询问消费者关于健康相关的主要问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消费者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系统很快就会得出初步的核保结论,如果消费者认为结论可以接受,则继续进行下一步即可完成投保和支付让保单生效。如果消费者认为结论不可接受,直接退出程序结束核保,消费者也不会有任何资金损失,非常方便快捷。
(2)客观准确
相对于线下"见仁见智"的人工核保,线上智能核保功能由于受标准化程序控制,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和准确。这个道理也非常简单,人工核保人员虽说"身经百核"经验丰富,且大多有医学背景,但毕竟比较主观,同一个消费者投保同一份保险遇到不同的核保人员都有可能得出不同的核保结论,而我们在投保时并不可能知道具体是哪位人员在核保,也就更不可能有渠道去提前询问这位"神秘人"的意见。
(3)不会留下核保记录
智能核保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留下任何核保记录,这对于消费者(特别是身体有异常可能被出具非标结论的消费者)而言,是挺重要的一个点。
为什么呢?
因为,几乎每一款健康险,在投保前的健康告知环节都会出现同一个问题:"近两年是否被保险公司拒保、延期、加费或除外责任承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几乎每家保险公司的核保员都会参考之前其他公司核保员出具的核保结论,但这并非意味着会出现盲目跟随的情况,对核保员来讲,其他公司的结论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Ta仍然需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具体规则,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经验,做出全面、客观而独立的判断。
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消费者在清楚告知了曾被出具非标体结论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仍然出具了标体或者其他更友好的承保结论的理论根源。
当然,如果之前其他公司出具的核保结论比较严重,比如延期、拒保等,在一定情况下,的确有可能影响核保员的核保判断。这就好像如果一个人想要在银行贷款,银行必然登录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管理系统查询申请者的征信情况,比如:有没有在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逾期未还?是否在其他金融机构有着超出个人偿还能力的高额负债?名下有几张信用卡?是否每期都按时归还?等等。
其中还有一项被关注的内容,就是查看申请人最近半年是否多次向各家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或者申办信用卡。
那么,这个信息如何知晓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每家金融机构在接到借款申请后,都必然会登录人行系统进行信用查询,而每查询一次,系统就留下一笔查询记录。因此,后面的银行只要看到申请人在系统里留下了多笔信用查询记录,就可以断定申请人必然多处申请借款。那么,对于银行这样"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的金融机构而言,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位申请人近期频繁、多处申请借款,信用风险过高,不宜发放贷款。"
所以,保险公司的核保就类似于银行的风控,形成了阻隔风险的第一道关卡,消费者频繁多次投保且被出具拒保、延期、加费或除外结论,就类似一个人频繁多次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一样,如果被查到,在一定情况下,的确可能影响到最新的核保结论。而线上保险产品的智能核保功能则不会留下核保记录,因此对于非标体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2.智能核保的缺点
当然,凡是看两面,说了这么多智能核保的优点,那它有没有缺点或者说局限性呢?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适用面有限
目前,只有少数线上产品提供了智能核保功能,大部分还是需要走正常的投保核保程序,其适用面有限。
(2)标准"一刀切"
智能核保之所以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和"一刀切"的方式给出核保结论,是基于一个大前提:消费者存在的问题需要宽泛而具有普适性的,疑难杂症不在此列,并且评估标准非常严格,秉承"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个人。
智能核保全部问题的回答只有"是"和"否"两个选项,没有"人工申诉"说明具体情况的功能。所以,针对消费者拿捏不准的疑难杂症,如果想要通过文字描述来帮助核保人员理解,在智能核保这里就行不通,因为智能核保程序的背后是机器,不是人工。
(3)不一定是最终结论
智能核保得出的核保结论是初步结论,不一定是最终结论。虽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智能核保的初步结论与保险合同的最终结论是一致的,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仍然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