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07:20
孙中山名字的来历与章士钊有关,是他错译日文,孙文只好含笑默认。
章士钊在上海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将日本志士宫崎寅藏所著的《三十三年落花梦》改译为《大*家孙逸仙》,这是一本最早向国人介绍孙文*事迹的宣传册子,其振聋发聩的巨响激荡了许多渴望打破铁屋子的知识分子的心灵,称之为黑暗时代召唤光明的洪钟巨吕,也不为过。
章士钊自学日文,仅有三脚猫的功夫,竟借助词典把这本书一字一词地抠译出来,难免闹出笑话。
最有趣的是,他误将“孙文”(中文姓名)和“中山樵”(日文名)嫁接在一起,译为“孙中山”,好在那时的读者还不知孙逸仙为何方英物,反觉这个全平不仄的名字颇具亲和力,一时间腾于众口,播于遐方,连孙先生本人都只好含笑默认。
扩展资料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他的思想领航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甚至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激励,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样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号和化名到底有哪些呢?据统计共有30余个。
孙中山幼名帝相,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逸仙),别号中山。
孙中山的幼名为“帝相”的原因,据孙中山自述:“因我母向日奉关帝象,生平信佛,取号‘帝相’者,望我将来象关帝耳。”另说孙中山“帝相”之名为其祖母黄氏所起,“象之意义系取义于某山形状”。
孙中山入学读书时取名为“文”,字“载之”。据考,“文”乃孙中山的正式名字,此名为1876年孙中山读村私塾时塾师为他所取,另说是他父亲所取,还有说是孙中山“立志*时自己改名为文,取义于前有武子,以兵法而垂后;己则以文治而改革……”。
关于其字“载之”,据孙中山自述:“系由成语‘文以载道’而来,并无别情”。
孙中山字德明,此谱名在其家谱上记载。
1883年,孙中山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入*教洗礼时,取号“日新”。此号则是从《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又日新’”一语而来。
1886年,孙中山在香港补习国语时,国学老师区凤墀为其改号“逸仙”,此号乃与“日新”的粤语谐音。孙中山后来常将其名“文”与其号“逸仙”联用,自称“孙文逸仙”。
1897年,孙中山在日本秘密从事*运动,化名“中山樵”,其意为“中国的山樵”。而“中山”恰为日本的姓氏,也是“中山樵”的省略。
据考证,孙中山曾化名陈文、陈载之、林行曲、兴公、中山二郎、高野长雄、张宣、吴仲、山月、翠溪、高达生、林嘉偌、东山、艾斯高野、萧大江、武公、逸人、高野方、Sr.Alaha、Dr.Nakayama、Longsangdeng 等。
孙中山曾用的笔名有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杞忧公子等。
另外,孙中山还有几个绰号:“孙大炮”、“洪秀全”、“通天晓”、“四大寇”。孙中山从小志高言大,当时友人误会他徒有理想,不切实际,故赐他“孙大炮”绰号,为吹牛皮、说大话的意思。
然孙中山绝非空尚理想不切实际之人,连著名学者胡适亦称:“孙大炮可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实炮”。由于孙中山思想激进,鼓吹*,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为偶像,故他早年的同学便叫他“洪秀全”,又称他为“反清英雄”。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每于学课余暇皆力致于倡言*,抨击清廷。其间,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与孙中山志同道合,被时人称为“四大寇”。孙中山在香港*书院读书时,因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同学便给了他“通天晓”这个绰号。
参考资料:人民网-"孙中山"名字由来:章士钊错译日文 孙文只好含笑默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07:20
1896年9月,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经过许多曲折,在日本横滨中国*志士陈少白的寓所,见到了孙文。
孙文谈及*时,其慷慨激昂之情,犹如深山虎啸。他俩被孙文的*热情、见识和抱负深深感动,决心帮助孙文,并为他的生命安全担忧,劝他暂时留驻日本。
孙文同意后,宫崎和平山就陪同孙文找旅馆。他们绕过日比谷公园,路过中山候爵府邸,来到“对鹤馆”旅馆,并由平山替孙文代笔登记。当时,孙文处于*之中,不便公开姓名身份。
填写什么好呢?平山执笔踌躇一番,忽然想起刚才走过中山候爵府时看见的那块牌匾,于是就在旅馆簿上写下了“中山”两字。但按日本习俗,中山只是个姓,还得有一个适当的名字才好,平山又踌躇起来了。
正在这时,孙文接过登记簿,在“中山”两字下面添上了一个“樵”字,笑着对平山说:“我是中国的山樵。”这就是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尊称
孙中山病逝后,于北京*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中华*国父,以表尊崇。
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手创中华*,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国父。
同年5月29日,国民*又发布明令,规定在*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07:21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章士钊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在日本,他重要收获之一是“发明”了孙中山这个名字。
我们纪念辛亥*,就不能不提孙中山。其实,孙中山的家谱上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清廷档案中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档案中也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中国*党史中也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孙中山留下的所有著作中也没有出现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孙中山本人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孙中山这个词是章士钊一时疏忽翻译错误造成的。
孙中山在德明族谱上的名字叫孙帝,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孙中山上学后的名叫孙文,字载之。载之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孙中山信天主教,教号叫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孙中山常年*国外,孙中山的英文名字是Sun Yat-sen(孙日新),西方人称孙中山为孙逸仙,英文Sun Yat-sen译为汉语就是“孙逸仙”。孙中山行医时用的名字是孙逸仙。
“孙中山”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03年出版的章士钊翻译的《大*家孙逸仙》一书中。
这本书出版前,孙文在东南亚及美洲等地筹募*经费,并于广州湾一带策划*活动,震动了清廷,也就上了清*的“黑名单”。清廷在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做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可见,“汶”是一个贬义词,是清*的官吏们有意侮辱、打击、谩骂孙文这位*领袖所使用的。因此,在那个时候一般老百姓的心里,“孙汶”是广州湾一带的江洋大盗。如此,孙文的思想怎么能得到宣传,孙文的形象怎么能得到树立? 孙中山1897年曾*日本,为逃避清廷通缉,化名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姓氏,明治天皇的母亲姓中山。孙中山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名“樵”。孙中山在日本的朋友为了掩护孙,称孙文为中山先生。
1903年,章士钊在日本王佩叔家做客,偶然在其书房的信袋中发现了“中山樵”写给王的信函,其字迹苍劲雄浑,别具风范,于是询问王,王佩叔以实相告:“中山樵”即“孙文”。
此时,恰好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所著《三十三年落花梦》一书在日本出版。其中有一段记载孙文的文章。章士钊将这书有关孙文的段落翻译为中文,书名为《大*家孙逸仙》。书名不叫《大*家孙文》是因为清*把“孙汶”视为“*”、“海盗”通令缉拿。书中注明:“孙文即中山樵先生”。章士钊一疏忽,译成“孙文即孙中山先生”。《大*家孙逸仙》再版,更名《大*家孙中山》,从此,有了孙中山这个新词。
这事有章士钊的《疏黄帝魂》为证:“时先生(孙中山)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顾吾贸贸然以‘中山’缀于‘孙’下,而牵连读之曰‘孙中山’。”
也就是说,孙文因为被清廷通缉(刊章),在为*奔波中大不方便了,也就为自己取了“中山樵”的日本化名。章士钊“贸贸然”地将“中山樵”拆开,用“中山”二字与孙的本姓合一,编出个“孙中山”的名字。
《大*家孙中山》一书出版在辛亥*的8年之前,中国人知道“孙文”、“孙逸仙”的甚少。 《大*家孙中山》出版以后,“孙中山”的*事迹逐渐在大江南北流传,“孙中山”的大名也家喻户晓。但孙文本人还不知道《大*家孙中山》说的就是他自己。
后来章士钊在著文或演讲时,对孙文也直呼为孙中山,人们渐渐也习惯了此称呼,孙文本人也默认了。但是,孙文本人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和国民*的文件中也没有用过孙中山这个名字。*总理叫孙文,不叫孙中山。南京临时*大总统叫孙文,不叫孙中山。广东**大元帅叫孙文,也不叫孙中山。从来没有人当着孙中山的面称其为孙中山.
孙中山去世后,*和国民*禁止使用孙文这一称呼,规定必须称“总理”、“国父”。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当时于北京*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任**。*通过决议:今后*不再设总理,总理的称谓永远留给孙文。之后,*及国民*的文件中不再提孙文,直接称“总理”。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手创中华*,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为中华*国父。此后,*和国民*的文件中直接称国父,不再用总理这个称呼。
南京的汪精卫伪政权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所以,旧中国无论是南京汪伪*还是重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都称“国父”而不称孙文,当然,更不可能称孙中山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执政,称孙中山为国父或者总理显然不妥。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总理”或者“国父”,专指孙中山一个人,可以代替名字使用,“*的先行者”不能代替名字使用,孙文的名字早已被禁止使用了,*党的历史教科书该怎么称呼孙文呢? 历史总是由人来写,谁写历史总要加上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任*文史研究馆馆长,历史教科书由章士钊来审定,*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改“国父”、“总理”为孙中山,是章士钊的主意,用的是章士钊给孙文起的名字。 现在,在台北、香港和澳门,都有“国父纪念馆”,而不称孙中山纪念馆。如要提及,可称中山纪念馆。
北京碧云寺停放总理遗体的地方原来叫“总理纪念堂”,*党执政后改名为中山纪念堂,而不能叫孙中山纪念堂。北京为总理举行国祭的*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而不能叫孙中山公园。南京埋葬总理遗体的地方叫中山陵,而不能叫孙中山陵。因为历史上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07:21
1896年9月,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经过许多曲折,在日本横滨中国*志士陈少白的寓所,见到了孙文。孙文谈及*时,其慷慨激昂之情,犹如深山虎啸。他俩被孙文的*热情、见识和抱负深深感动,决心帮助孙文,并为他的生命安全担忧,劝他暂时留驻日本。孙文同意后,宫崎和平山就陪同孙文找旅馆。他们绕过日比谷公园,路过中山候爵府邸,来到“对鹤馆”旅馆,并由平山替孙文代笔登记。当时,孙文处于*之中,不便公开姓名身份。填写什么好呢?平山执笔踌躇一番,忽然想起刚才走过中山候爵府时看见的那块牌匾,于是就在旅馆簿上写下了“中山”两字。但按日本习俗,中山只是个姓,还得有一个适当的名字才好,平山又踌躇起来了。正在这时,孙文接过登记簿,在“中山”两字下面添上了一个“樵”字,笑着对平山说:“我是中国的山樵。”这就是孙中山名字的由来。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07:22
孙中山本名「逸仙」,「中山」是他取的日本名字(全名「中山樵」),读作Nakayama(那卡雅马),不料竟以此名传世。
1896年9月,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经过许多曲折,在日本横滨中国*志士陈少白的寓所,见到了孙文。
孙文谈及*时,其慷慨激昂之情,犹如深山虎啸。他俩被孙文的*热情、见识和抱负深深感动,决心帮助孙文,并为他的生命安全担忧,劝他暂时留驻日本。孙文同意后,宫崎和平山就陪同孙文找旅馆。他们绕过日比谷公园,路过中山候爵府邸,来到“对鹤馆”旅馆,并由平山替孙文代笔登记。当时,孙文处于*之中,不便公开姓名身份。
填写什么好呢?平山执笔踌躇一番,忽然想起刚才走过中山候爵府时看见的那块牌匾,于是就在旅馆簿上写下了“中山”两字。但按日本习俗,中山只是个姓,还得有一个适当的名字才好,平山又踌躇起来了。正在这时,孙文接过登记簿,在“中山”两字下面添上了一个“樵”字,笑着对平山说:“我是中国的山樵。”这就是孙中山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