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0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23
600年间,这座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有9900余间宫殿房屋的庞大建筑群,从只可远观的皇家宫殿成为了现如今的国民"网红打卡地"。2019年,故宫年接待量首次突破1900万人次大关,成为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其实,故宫的华丽转身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密不可分。正是95年前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才给了普通老百姓走进这座紫禁城的机会。不过与如今的"超级IP"相比,近百年前的故宫博物院处境艰难,不但资金短缺要由工作人员以私人名义借款维持,还时常面临被"关停"的危机。
1924年溥仪离宫后不久,清室善后委员会,即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正式成立。委员会的设立旨在办理清宫内公产、私产的认定,并暂时予以保管,为着日后"备充国立图书、博物馆等项之用"。谁料委员会在点查养心殿时,竟发现了清室密谋复辟的文件。这令委员会警觉起来,他们决定尽快把临时机构变成永久机构。于是在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决议成立故宫博物院,并于"*"当天开幕。作为第一批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员,时年17岁的那志良也当仁不让地参与到了故宫博物院的筹备当中。据他回忆,虽然事先听到了博物院成立的风声并有所准备,但留给工作人员的时间前后也不过二十多天。
青年时期的那志良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所有预计开放的展览室仍然在开幕前陈列好了。于是,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得以准时开幕。
开幕当天的火爆模样与如今的故宫旺季景象相比不遑多让。早上不到八点,神武门外就已站满了人。等到九点开门时,游客一拥而入,顿时拥挤不堪。吴瀛先生在《故宫博物院五年经过记》中,记叙了当天的情形:
此零仃孤苦幸得大众赞助未致漏产之故宫博物院,居然在万头攒动之中,脱颖而出,是日万人空巷,咸欲乘此国庆佳节,以一窥此数千年神秘之蕴藏。余适以事入宫略迟,中途车不能行者屡,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友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
然而这份"开门红"带来的余温尚未褪去,危机就接踵而至。1926年3月,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与古物馆馆长易培基受到段祺瑞*通缉,*离开北京;随后,"直鲁联军"进京,并要求"接收"故宫,迫令博物院腾让;同年,部分满清遗老联合以清室内务府名义致书*,谋溥仪之复宫及恢复优待条件。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故宫博物院总共历经了四次改组,始终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后,故宫博物院暂时赢得了稳定的局面。尽管仍有 "废除故宫博物院",或者"拍卖故宫一切物品"的提议发出,但终究也未能成型。故宫博物院终于迎来一段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
可惜好景不常,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席卷中国,令博物院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背负骂名"的决定。
故宫博物院首块匾额,由李煜灜题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在侵占东北后,对华北也虎视眈眈,北平形势危矣。为保护国宝遭战火毁灭或被日军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消息一出,群情哗然。鲁迅先生就是反对南迁的一员,为此他特地赋诗一首,写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胡适先生也说:因在国际人士监视之下,未必有人敢于破坏文化古物;第二,因故宫古物数量极巨,迁移并非易事,万一发生意外则责任谁负;第三,因余深知,在南京上海均无适当地方存储,非万不得已时,绝不应轻易迁移。"
民众则认为,南迁此举有动摇人心之嫌,把古物运走,是不是准备放弃国土,遗弃人民?也有人将这视为私吞国宝的障眼法,直言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就是为此做准备,更有甚者对工作人员发出了恐吓。那志良便是受到威胁的故宫人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24
记录着帝王将相、后宫嫔妃、宫娥太监、侍官奴隶的生死离合、喜怒哀乐。记录着王朝更迭、权力斗争,记录着帝国的辉煌与衰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0:24
故宫下面还埋藏着另一座宫殿,就是元朝的首都元大都,根据史料记载,元朝的首都在北京,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遗址,后来在故宫整修的时候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