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4 19:2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2:17
晚清时期,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清王朝的统治更是岌岌可危。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清*不得不大力重用汉*臣。在乱世争锋又被委以重任的大背景下,着实涌现出了一大批汉臣能人、名人,其中曾(曾国藩)、左(左宗棠)、胡(胡林翼)、李(李鸿章)。
虽说这老四位同为“中兴名臣”,对于清王朝甚至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所立下之功绩又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几位在后人的口碑评价之中却不尽相同。曾国藩显然是这四位之中,被后世之人赞誉最高的一位。而胡林翼因为去世较早,所以并不太被后人熟知。左宗棠虽说赞誉评价不及曾国藩,但是也绝对是褒远大于贬。但是李鸿章,就只能算得上是毁誉参半了,也是被后人诟病最多的“名臣”。
那么,同为中兴名臣且同朝为官,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其实,这差距主要还是在“人品”。
一、先说“名”。
曾国藩为什么会享有盛誉?因为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曾国藩一生对于“留名”一事,确实是在极力避讳,经常是做好事儿不留名,自己也不做记录,更不在信札中提及,属于“雷锋式”大公无私。
而左宗棠照比曾国藩就会在乎一些自己的名声,左与曾一样经常做一些资助之类的好事儿,但是左就更喜欢“宣扬”自己的忧国忧民。而且还有一事儿也可以看出曾、左二人对于个人声誉的在乎程度。众所周知,曾、左二人都写过很多家书、家训之类的信札,可以说里面汇聚了太多二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如今都是我们了解史实和自我修为提升的源泉宝典。但在当时,曾国藩就明确表示,自己的信札等文字不要刊印,而左宗棠却明确对儿子说要将其书信刊印流传。虽说左宗棠是因为教育子孙后代而刊印自己书信,但其实也难免有博取名声之嫌。
至于李鸿章对待名誉,从认知上与曾、左二人就是背道而驰。李鸿章这个人做事十分现实,名声在他看来是虚头巴脑的事情,并不十分看重。可能也正因如此,李鸿章才能为其他两位不可为之事。
二、说完“名”,再说“利”。
所谓“利”,既金钱耳。曾、左二人都是典型的禁欲主义者,尤其是曾国藩更是做到极致。曾、左二人的共同观点,金钱维持日常用度即可,并且终身恪守“不为官发财”的誓言。
此外,二人更是不愿意给子孙后代留下金钱资产。二人的人生观是,子孙如果是块料,不用留下家资遗产,一样能够吃饱饭,反之,则留有万贯家资也经不起败家。而且二人认为,家资越丰厚,越容易出纨绔子弟和败家子,这比较符合“穷苦孩子早当家”的国人信条。
李鸿章的利益观与曾、左二人截然相反,金钱的*那是相当之重了。与曾、左二人“不为官发财”不同,李鸿章利用自己位高权重,为自己及其家族攫取大量财富。在晚清时期,清王朝轰轰烈烈地大搞“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发展“洋务”的主要推手之一,在众多兴办的企业中,大多是有李鸿章的股份,而且不少还是“干股”。
李鸿章本人也更是经商理财高手,典当、金融这类来钱快的暴利行业,李更是无不染指。除此之外,一些不可告人的黑色收入也不是没有,据说李鸿章还收受过*人的贿赂,虽说这事儿没有铁证,但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因此,李鸿章不但比曾、左二人富有得多,而且更是当时全国一等一的富豪。
三、最后咱们再聊聊这个“为”。
孔子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实在的,克己人欲能做到的古来没有多少人,所以个人注重些名誉,爱惜一些钱财,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品行不端,那被后人诟病也就不冤枉了。在笔者看来,李鸿章的个人品行,不但照比曾、左差距极大,甚至可以用“卑劣”这类鄙夷之词形容之。
笔者之所以对李鸿章的个人品行评价如此之低,并非因为李鸿章对待个人恩怨的睚眦必报,而是在国家大义是非面前,李却置之不顾而泄私愤、报私仇。
很多朋友都知道,曾、左二人关系并非融洽,左宗棠经常对曾国藩出言不逊。但是,曾国藩每次听到这类流言都一笑而泯之。当左宗棠征战西北之时,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后勤方面支持左宗棠那真是不遗余力,连傲慢一生的左宗棠,这次都不得不承认自愧不如。以国家之大义而将个人恩怨置之度外,这就是大丈夫之所为。
反观李鸿章,为达个人目的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的卑鄙行径并不在少数。前文提及的收受*人贿赂之事,虽非确定,但是*人将日本人取而代之,攫取南满利益,李鸿章确实是从中斡旋出了不少力。也许这个事儿可以辩解为“不损失清王朝利益”,反正不论是日还是俄,没清王朝什么事儿,尽管地盘是清王朝的。那么,置胡雪岩于死地,进而搬倒左宗棠(所谓:倒左先倒胡),那就绝对是赤裸裸的阴险。
清法战争爆发之际,左宗棠以老迈之身亲赴沙场而不在朝中。而此时胡雪岩更是为了与洋人展开丝绸商战而赌上全部身家。李鸿章利用这一契机,勾结给胡雪岩贷款的汇丰银行(就是那个支持毒瘤的银行),从商政两肋插刀,硬生生地将胡雪岩*迫到倾家荡产。失去了“钱袋子”的左宗棠,自然不能全力应战,这也成为决定清法战争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最终,左宗棠与胡雪岩两人先后忧愤而死。
李鸿章为了个人*企图,不惜帮助外国银行,来损害自己国家的商业利益,不论怎么说,李鸿章这一行径都非常的卑劣。
所以说,“左宗棠不如曾国藩,而李鸿章不如左宗棠”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2:18
清朝末年,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作为白手起家,在官场摸爬滚打混迹多年的老狐狸,他自然明白自己这些年来过的到底有多不容易
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他明白,钱财只是身外之物,所以他不打算留下太多钱财让子孙挥霍
他深知土地可是人的命根子这个“硬”道理
于是他便在长沙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为的就是给后代留下不动产——房产。
这些建筑,设计豪华,采用的都是上等材料,富丽不亚于皇亲国戚的府第。他精明的认为:不动产是移不动的,比金银牢靠。
有钱人总是苦恼的,精于心计的左宗棠也不例外
左宗棠总担心工匠们偷工减料,于是他便每天拄着拐杖亲临工地监工。
有位年纪大的工匠轻蔑地对他说:“大人,请您放一百个宽心,我做了几十年的工匠,造过无数的高宅豪第,从没有倒塌过。但是,屋主易人可是常有的事情。’左宗棠听了此言,才一脸惭愧,哀叹着离去。
作为另一位晚清名臣,他可就聪明多了
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这位晚清重臣,他的名字叫做曾国藩
曾国藩反对买田、置屋、积钱留给子孙,他认为“做官发财可耻”把做官得来的会银留给子补更是可羞可恨”子孙若是资才,不用靠父掌遗产也能自立。如果是不背手春那给他留多一分钱,他就会多造一草。
因此曾国藩发誓“绝不留银钱与后人”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曾国藩视“勤”是人生第一要义。
他在北京任官时,多次购买北方的大白菜、茄子种子寄回,并告诉家人栽培技术。
而且为了不让子侄们有纨绔子弟的大少爷作风,他甚至多次在家书中要其子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一一为之'。曾国藩曾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他所追求的秀才”,不是传统的读书做官的仕人,而是能够明白事理、才德双修的君子。正是在这种家教原则和方法的引导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曾氏家族出了大批人才,而左宗棠的后人却没有,这样的反差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