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2 04: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15:19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是2005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批准设立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青州市云驼风景区,总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左邻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右邻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山城大学城氛围。
学校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千兆专线光缆共享山东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校内运动设施齐全,建有400米塑胶标准体育场,塑胶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场,正在建设中的体育馆、游泳馆将在2017年7月投入使用。学校建有三星级标准宾馆及诊所、银行、警务区、超市等服务设施,学生公寓配备有上床下桌的四人、六人间、八人经济间满足不同需求,校内配备太阳能*空调全覆盖的禄禧、历山餐厅和大学堂,国内堪称一流。太阳能洗浴中心、洗衣房、开水房、公寓内饮水机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历山学院公交站点特设7、8、9路公交专线,途径青州市商业圈、汽车站,终点为青州市动车站,满足学生出行需求。
学校依托山东师范大学整体办学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秉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坚持“创新品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基础知识,注重素质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理想与责任,富有创新品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学校本科基本教学师资由山东师范大学选派和聘请 山东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00多名兼职教授组成。学校现有教职工422人,其中专任教师331人,教授23人,副教授16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48人,形成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和精干高效、严谨规范的管理队伍,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其中*2名、泰山学者1名,让历山学子享受到一流师资教育,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1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3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30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承担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6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7项,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及各专业多项省级赛事奖项。
学校设有7个二级学院一个基础部、4个科研院所,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朝鲜语、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科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动画、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风景园林、舞蹈学、学前教育等30个本科专业,以及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财务管理、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动漫制作技术、艺术设计、应用化工技术共14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校配套两个四星级酒店、新能源工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校内建有三个工科实训车间、四个新能源站为工科学生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钢琴教室、形体教室、动漫工作室等为文科、艺术类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设施。校内设有新能源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国学研究院、两个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每年高产国家专利20多项,谱写着“校企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美丽诗篇。教育部“太阳能发电与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 山东大学 “863”基于沼气冷热电示范项目落户、与 山东大学 共建“燃气内燃发电机冷热电联供综合测试平台”更标志着我校在此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由新能源研究所教授团队全力打造的历山学院“微排放校园”正在申报全国循环经济示范教育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十几所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学空间。
为提高教育学院同学们就业竞争力,经青州市教育局批准,历山学院附属双语幼儿园、寄宿制小学将于2017年9月建成招生,作为教育学院的实习教学基地。
学校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面向山东、山西、河南、四川、安徽、甘肃等省招生。学生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授予国家统一颁发的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本、专科毕业证书,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生除享受国家和山东省*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助与助学贷款*外,学校还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禄禧奖学金。
浓墨重彩写春秋,继往开来铸辉煌。奋进中的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正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名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