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育中展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1 18: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5:21
在美术教育中展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创造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并鼓励学生在艺术表现方式、审美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在继承与发展、创造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有培养学生个性的具体建议。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而且要起到陶冶性情,宣泄情感、发展个性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美术的特征是很明显的,比如,它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在美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如何去继承,更要鼓励学生在继承中发展。而我们如果在教育中*了学生的想象力,禁锢了学生的个性,那么发展和创造是无从谈起的,也和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教师对教育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高等教育也不应该是这场改革的旁观者。随着美术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美术教学也面临着挑战。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已经对艺术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造成了双重障碍。正如靳尚谊先生所说:“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的一书教育,能适应时代思想,并以新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一代富有创造力的新型艺术人才的转折时期。”
一、尊重并鼓励学生在诸如艺术表现方式、审美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切说明教育的主题不是教材,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个性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干涉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习惯。备课时应照顾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要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上课时,切忌讲解用语绝对化的倾向。对某家某派的作品进行分析时,应指出对一个作品的不同看法甚至是观点相反的意见,以供学生选择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学生在进行实践时,应该以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的表达他所选择的对象。这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自我感受才会逐步发展起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强化和发展。
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鼓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最好方法。在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对学生进行鼓励的非凡意义。当罗森塔尔等人向有关教师暗示这些学生“最有发展前途”时,教师会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不断的关注他们、激励他们。而学生也会有意识无意识的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信任,他们会自觉地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应,从而乐于接受教诲,并充满自信。而在美术教育中,鼓励学生会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在创作中大胆创新,勇立新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极其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权威,在这种关系中,教学过程就表现为一种模仿和服从,这会必然的造成对学生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束缚,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学生长此以往会逐步失去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后学生的自信会因此而降低。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交流式、相互影响的关系,而在艺术教学中,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理解、欣赏和对话。教师的权威表现在教师的学识中,表现在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多个视角、多种评判、多条思路以供学生选择,而不是仅仅给出一种标准。
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创造之间的关系
尽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及其重要的,但对任何领域来说,扎实的基本功都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对美术来说亦莫能外。技能、技法的学习,是美术专业的必修课,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基本能力。学习好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形式的绘画语言,是学生表达个性,传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工具。但是绘画技能不是学生学习美术的目标,而是学生表达其思想情感、展露情怀、抒发胸臆的手段。基本的技能可以差别不大,但依赖于这些技能的作品却可以千姿百态,仪态万方。也就是说,必要的技能训练是一定要下功夫的,但是学生却不能仅囿于此,要力求超越这些技能。在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中,可以砥砺学生的意志。而在情感的宣泄和美感的表达中,则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理清楚培养技能和美术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把提高学生的技能摆在首位,设置把它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也是美术教学的弊端所在。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注意在传授技法的同时,了解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个体的创造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喜好、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引导。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个体意识得不到提倡,对其创造力更是谈不上尊重,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就放弃了。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没有个性的介入而只有技能,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工匠而不能成长为大师。
自由是艺术的土壤。纵观历史上有所建树的艺术大师,无论其作品风格如何,时代背景如何,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其作品无不折射出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光辉,创造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伟大艺术。
在美术教学中,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敢于大胆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展现和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便是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因此,自由的教学氛围,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三者之间是紧密的相互作用的。而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只是技能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学习和创作的环境。
三、在美术教学中展现和培养学生个性的一些具体建议
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有距离的。在教学中要做到技能练好技能,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完成富有个性的作品并非易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美术理*底和实践经验,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
教师要力求避免设立单一的标准,并且依此把某个作品定为好或者不好,对或者错。须知对于艺术来说,风格不同甚至大异其趣正是在创作上具有艺术活力的象征,设定单一的标准却扼杀了这种活力。教师对于某一幅作品,可以提出最普遍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在说其他各家各派的评论,从多种视角来审视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当然,教师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评价,但是却力求避免把这种个人的偏好强加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审美取向上往往大相径庭,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可能在另外的学生看来是荒诞的、不可取的。而且,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必要的话在课堂上可以就这些观点展开讨论。这样,同学们广开言论,各取所长,不仅有利于提高艺术能力,还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理想。当然,教师也不能够片面的强调某种风格,而使学生失其自我。
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创造性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为 摹 写自然而造型的观点,在教学中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掌握了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摆脱这种错误的造型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与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隐藏在物象后的抽象因素揭示出来,以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使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这样,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求、所喜所恶,便会通过实践转化为艺术创造的不竭源泉。以这样的观点引导学生的绘画实践,使他们不断的提高对自我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不同的表现手法的长处,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入人心的、能引起普遍共鸣的作品。
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说,个性的就是共性的。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使他们在无尽的空间中表达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的心理会更加健康,艺术的世界也会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许江 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03.
[2]李少文.不止于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