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4 1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3 01:28
不要以灌输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要以灌输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多家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加优秀,不断实行所谓的灌输教育,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在灌输教育下的孩子真的学到东西了吗?本文内容是不要以灌输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今不少教师和家长都已经意识到“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性,而且开始让孩子在游戏和快乐中学习。的确,这是一种教育的进步。
然而大家是否知道,有一种灌输是会乔装打扮的,它戴上“游戏”的面具,披上的“快乐”外衣,让人难以察觉其灌输的本质。下面我就为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目睹的一件事。
就在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家做客。孩子还不满2岁,当他看到色彩鲜艳的套塔时便显出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坐在地板上玩起来。
这时孩子妈妈也在他旁边坐下,做好了指导孩子的准备,并告诉他:先套大的,然后套小的。
孩子刚刚把两个圈套上,当然并没有按照大小次序套,这时妈妈及时阻止说:“这样不行,得先套大的”,当然,妈妈的语气是温和的,并说着拿下套错的圈,然后拿起那个最大的圈给孩子:“你看,这个蓝色的是最大的,我们应该先把这个套上。”
之后孩子接着玩,只要孩子套得不对,妈妈就会马上指出错误,并帮助孩子及时纠正,当然,当孩子套对时,妈妈也丝毫不吝惜表扬他。
就这样,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很快就套好了。当妈妈鼓掌并夸奖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孩子虽然笑了,但是我却觉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少了点什么。因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虽然孩子看上去没有怎么不快乐,但我认为这仍然是一种灌输!
接下来让我们一步步看清其灌输的本质吧。
1、孩子真的快乐吗?
在整个游戏中,妈妈似乎没有强迫孩子,孩子也笑了,看上去是快乐的。然而这种快乐是源于游戏本身还是掌声呢?
其实,这里*是通过心理暗示以及不恰当的鼓励进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这里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套错了就会得到纠正,只有按大人的方法才能赢得表扬。
2、孩子真的感兴趣吗?
这位妈妈仅仅是从大人的效率观出发,想尽快将大小的概念与知识传输给孩子,然而却没有给孩子自己摸索以及犯错误的机会。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种状况下,孩子的兴趣能够持久吗?果然,孩子玩了两分钟之后,就有些厌倦了。
3、孩子真的学会了吗?
或许孩子在妈妈的教导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套塔,然而,孩子可能只是记住了套塔的顺序(千万不要怀疑孩子惊人的记忆力),而并非真的有了大小的感觉,更不要说概念了。
所以说,妈妈的这种方法跟灌输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差别呢?看到孩子的兴趣开始减退,我对他说,“来,阿姨再陪你玩一会儿。”
首先我按照正确的顺序给她套了一遍,中间我会有意拿错一个,“唉呀,套不下去了,我们再换一个试试。”
示范之后,我又让孩子自己套一遍。当孩子拿错的.时候,我并没与阻止她,只是说,“试试看……嗯,不错,套是套上了,但是好像小了一点。”
不管他是不是愿意换,我都让他继续做下去。等他全部套完,我对他说,“不错,这是一种方法。你看这里还有两个没套上呢,咱们换一种方法再试试好吗?”这时,孩子又兴趣高涨了,开始自己摆弄起来,试了这个又试那个。
见她开始专心并投入进去了,我就不再说话了,同时用眼神示意他的妈妈不要给他纠正。而当孩子多次试错的时候,为了防止其出现烦躁情绪,我就会拿起那个正确的给他:“试试这个,看看可以吗?”
对一个快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游戏并不难,虽然之前没有玩过,但是孩子摆弄一会儿,就会很快找到其中的规律。当他成功地完成后,兴奋地看着我们,那种眼神真的充满光彩。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对此深有感触。而且觉得,在不恰当的时候将答案告诉孩子,本质上就是强制性的灌输,即使披上快乐和游戏的外衣,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国内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人们认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或者说更早地接受教育,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获得先机与优势。
不可否认,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十分重视的。
从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父母为孩子的学业从小操心到大。在北京,有些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花巨资去买每平十几万的学区房,哪怕是个很小很旧的老小区。
不可否认,孩子有很大的几率成才(这里是指知识层面),但是,人们对当今的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种灌输式教育,对儿童有这大大的危害。
当下的教育,就真的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了吗?
当然不。社会、科技在进步,国家在教育方面也将迎来更大的革新*。在教育市场上,在当下,从国外引进的全脑开发教育方式,受到家长以及创业者的认可和追捧。它的区别就在于,不以灌输知识为前提,而是提升能力。提升哪些能力?比如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这将大大的改变人们既有教育观念,冲破传统教育思维,当然这些也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始,美国斯佩里博士通过研究证明,大脑的左右脑功能具有显著差异。左脑偏理性化,右脑偏感性化,右脑对空间的识别、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等均优先于左脑,经后期发展,欧美日各国均进入“脑的十年”“脑的二十年”时代,进行脑科学的研究。
而我国,由国家“十三五”计划提出,对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重点课题,但现在全脑机构也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届时,相信通过国家对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加上全脑机构的配合,孩子的学习将不再负重,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