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11:15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跟农民起义有关,但在本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内忧”和“外患”的不同:
“靖康之变”对于北宋来说,是“内忧”引发的必然“外患”。但它并不是金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事件,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陆续形成的;
“甲申国难”和它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是由“内患”引发的悲剧。
二,被侵略的程度不同:
“靖康之变”中的北宋政权被瓦解后,南宋政权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宋的立身之本还存在;
而“甲申国难”后的大明王朝,就直接被大清王朝吞灭了。
先来看看“靖康之变”吧: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宋钦宗的靖康年间。由于靖康元年是丙午年,所以也被称为“丙午之耻”。
1126年(靖康二年)四月,气势汹汹的金军攻破了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等几千人押解北上。很快,整个京城就被抢劫一空了。
之所以会有这次对大宋“伤筋动骨”的灾难,主要原因是由于宋徽宗在任皇帝期间,重用了蔡京、童贯等人。他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导致天下大乱,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迅速把北宋推入了一个黑暗而又被动的局面。
正是因为北宋朝廷接连几次*和瓦解农民起义,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才趁势崛起。这个背景之下,朝廷听信了蔡京的意见,与金国联手攻击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交给金国,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谁知,这样的做法使大宋再次陷进进退两难的境地。
金朝在和北宋合作期间,已经摸清了北宋的军事底细,于是,他们得寸进尺,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他们只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北宋,却叫北宋每年把原来给辽朝的40万岁币,以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都如数交给他们。
后来,北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贯给金朝,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可是,金兵在撤军时,居然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都席卷一空,只把几座空城交还给了北宋。
为了粉饰这次和金朝合作中的尴尬,宋徽宗只好自欺欺人地和一些重臣一起吹嘘和上演着“凯旋”的剧情。
此后,北宋朝廷的内部权力斗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各重臣纷纷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而有恃无恐,成了几个有着利益纷争的党派。
1123年7月,因前辽国的将领、金朝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后逃奔到刚成为北宋燕山府。此时,金人便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将燕山府问罪。北宋燕山府无奈之下,只得将张觉斩首。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纷纷对朝廷感到不满。
金国的完颜阿骨原本是倾向与宋和的,只可惜他在8月不幸去世。他弟弟完颜晟继位后,就开始筹划攻宋的计划了。次年夏,金国便以张觉一事为由,明目张胆地开始攻打北宋……
再来看看“甲申国难”:
大明王朝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前后,发生了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起义。原本属于大明的后金(清),这时也趁势造反、入侵,使明王朝应接不暇,从而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因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也称为“甲申国难”。
当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后,百姓死伤无数,崇祯皇帝也*自尽。不久,后金(满清)的政权就侵吞了大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清军为了报复明朝百姓的反抗,便一路向南*大明的军队和百姓,其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事件最为惨烈。清军所到之处皆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导致了中国人口的迅速锐减。
甲申国难发生在哪一年?
甲申国难发生在1644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甲申国难。这一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开始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甲申国难不仅是明朝的灭亡,更是中华大地上一次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之天灾频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
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战争时的一系列事变。因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 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入主燕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百姓多所死伤。不久清朝侵吞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国各地遭到了汉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装抵抗,满清军队为报复汉人的激抗,发...
旧中国的耻辱和今日中国的强大的资料
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ubohan206 2008-12-11 · TA获得超过1704个...
明朝宦官祸国殃民,可为什么甲申国难时宦官殉国最多
明代宦官始终是皇帝的工具,皇帝依靠宦官集团建立起空前强大的专 制皇权。所以明朝宦官的胡作非为也就是皇帝的胡作非为,这也就是为何在崇祯末年,当崇祯要求百官捐银以化解国难时,最慷慨的是司礼监的宦官,明廷的官员却对此百般推辞。在李自 成打进北京时抵抗最激烈的也是太监,崇祯殉国后宦官自杀者有...
甲申国难的背景是什么?
甲申国难的背景是什么?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
什么是甲申国难?
什么是甲申国难?甲申之变,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甲申就是中国明末甲申的这一年即1644年,是崇祯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
甲申之变的结果是什么?
甲申之变的结果是什么?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
刘伯温预言到明朝灭亡和甲申国难了吗
由此可见,刘伯温和那些利欲熏心之辈毕竟不同,他始终保持了头脑的高度清醒。第一丞相李善长就缺乏这种清醒的头脑,结果不仅自己不得善终,还害了自己一家70余口人。刘伯温性格刚正,处事公允。朱元璋曾因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并不落井下石,相反,他客观地向朱元璋劝道:李善长是您有功的老部下,他很能调和将领间的矛盾...
甲申国难满清入关前的大屠杀
在甲申国难时期,满清入关前的辽东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与掠夺。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发布了九次汗谕,命令清查所谓“无谷之人”,视他们为敌人,命令八旗官兵追捕并屠杀。这一命令导致了正月二十七日的屠杀行动,无辜的“尼堪”被无情杀害。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包庇奸细,命令各级官军对...
关于中国屈辱的历史详细资料
蒙古能够占领整个中国,与其说是蒙古骑兵有强大的战斗力,倒不如说其实是宋朝与西夏、辽国、金国相互恶斗的结果。在面临外敌时,中国人不能团结一致,才导致蒙古人有机可趁,进而影响世界格局。这个惨重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2、甲申国难 “崖山之后无中国,甲申之后无华夏”。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