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2: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8:18
详细解释 〈名〉(会意。
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
从之从土从寸。”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
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
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 郭说为是, 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
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同本义 [boundary] 所封封域。
——《周礼·春官·保章氏》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年》使田有封洫。
——《吕氏春秋·乐成》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又如:封内,封外(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或外);封守(边防;封疆);封界,封略(疆界;边境);封洫(区分田界的水沟);封畔(国界) 坟堆;土堆 [mound] 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土堆或形状像坟的堆积物 [mound] 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
——《管子》国土,土地 [land of a country;land] 土地之大,封内千里。——《荀子》泛指书信 [letter]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
——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封建主义的简称 [feudali *** ] 封山,山名 [Feng mountain]。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南 姓 〈动〉 分封土地 [present vavasory]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宋· 苏洵《六国论》故太公望封于 营丘。——《史记· 货殖列传序》又如:封国(封土立国);封爵(封土授爵);封赋(受封田地的赋税);封邑(赐给领地以为食邑) 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也叫封 [confer upon] 安緼王即位,封公子为 信陵君。
——《史记·魏公子列传》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 广昌伯。—— 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又如: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为坛,分封诸侯则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表示);封名(封爵赐姓);封拜(赐爵授官);封侯(封拜侯爵) 堆土植树为界;培土 [earth up] 将何以封矣。
——《国语·楚语下》于是封之,崇四尺。——《礼记·檀弓下》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书》又如:封植(封土植树);封树(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封表(堆土以作标记);封殖(壅土培育) 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也叫封 [build soil altar to worship heaven in ancient Emperor]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堆土筑坟 [stack soil to build a grave] 封王子比干之墓。
——《礼记》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 [seal]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又如:封押(缄封签押);封包(封缄);封册(封缄玉册);封志(封识,封记);封检(加盖印记的封口)。又指用密封物或结扎物把容器弄严,防止空气流通。
如:把酱菜坛子封好 界限,局限 [limit] 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徐光启《甘薯疏序》民族者,非封于汉属而已。
—— 章炳麟《复仇是非论》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 [close]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又如:封贮(封存,贮藏);封藏;封锢(严密关锁);封关(封锁关口);封灵(盖棺) 用新加燃料或其他物质把火盖住 [bank up]。
如:炉子封了吗?〈形〉 高 [high] 登封泰山,降坐明堂。——《汉书》大 [big]。
如:封豕(大猪);封豕长蛇(大猪和长蛇。喻大恶元凶);封羊(一种大羊);封兽(古指大象)。
一、封释义:
1、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王。分~诸侯。
2、姓。
3、封闭:查~。~河。大雪~山。~住瓶口。把信~起来。
4、(~儿)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或纸袋:赏~。信~。
5、用于封起来的东西:一~信。一~银子。
二、汉语拼音:fēng
三、封的部首:寸
四、相关组词:
封闭 、封面 、封口 、信封 、开封 、封王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丰”是“封”的本字。丰,甲骨文
(“未”的变形,枝叶茂盛的树木)
(土,土埂),表示种在土埂上的树木。当“丰”主要作为名词使用后,甲骨文
再在“丰”字
基础上再加“又”
(用手抓持、执苗)另造“封”代替,强调执苗种树。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帝王所赐的土地四周种植草木以标志所属的地界。
文言版《说文解字》:封,爵诸矦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白话版《说文解字》:封,伯爵诸侯的封地。字形采用“之、土、寸”会义,“寸”表示遵守封建制度。公侯,封地百里;伯爵,封地七十里;子男,封地五十里。
二、词组释义:
1、封闭[fēng bì]
严密盖住或关住使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大雪~了道路。用火漆~瓶口。
2、封面[fēng miàn]
线装书指书皮里面印着书名和刻书者的名称等的一页。
3、封口[fēng kǒu]
(~儿)
4、信封[xìn fēng]
装书信的封套。
5、封王[fēng wáng]
封为国王,喻取得桂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
封的用法及例句:
①在植物的根部培土。《左传?昭公二年》:“宿不敢~植此树。”
②聚土筑坟。《五人墓碑记》:“五亦得以加其土~。”
③疆界;分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疆之界。”【又】把……作为疆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触龙说赵太后》:“而~之以膏腴之地。”《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天下之谋臣。”
⑤领地;邦国。《尚书?蔡仲之》:“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
⑥古代帝王或大臣在山上筑坛祭神的活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狼居胥。”
⑦封闭;封合。《鸿门宴》:“籍吏民,~府库。”《记王忠肃公翱事》:“出珠授之,~志宛然。”
⑧指封缄物的件数。《范进中举》:“一~一~雪白的的细丝锭子。”
⑨大。《左传?四年》:“~豕长蛇。”
之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时间:3/31/200518:45:7新ID=3119241请问在古文中“之”有哪些用发谢谢老师!答:同学,你好,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
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笔者将之拾掇成文,以晒笑方家。
“诸”字在文言文中有之于,之乎的意思。
一、字义
诸
1、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2、又如:诸问(问辩)。
3、众;各。
4、又。
5、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6、作定语,相当于“其”。
7、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8、“之于”的合音。
9、“之乎”的合音。
二、诸是一个多音字拼音是zhū chu。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诸,辩也。从言,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诸,辩论。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三、组词
1、诸公zhū ɡōnɡ
众公卿。 诸多年老长者。泛称各位人士。
2、诸孤zhū ɡū
众孤儿。
3、诸侯
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必须服从王命,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统治权。
4、诸加zhū jiā
指各种增加的祭品。
汉字若 释义ruò ① 像。
《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 ② 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 ③ 你;你们;你(们)的。
《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 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 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 假如;如果。《肴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 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 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 【若时】⒈顺应天道。
时,四时;天运。⒉此时。
⒊彼时。 【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