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0 08: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7:32
1、原文:子鱼论战先秦:左丘明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2、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译文: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3、全文翻译: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4)既:已经。
(5)济:渡过。(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告:报告。(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再次。(14)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15)阻,迫也。
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4、简析: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5、创作背景: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痔邪?”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痔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译文:
魏文侯出游,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这皮衣背柴禾,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柴禾?”那人回答说:“我爱惜我的皮衣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要给我分哦!0(*|.|*)0
禽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兽;
2、鸟类的总称
引证:战国佚名《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翻译:长了两只脚并且有羽毛的叫做禽,长了四只脚并且有毛发的叫做兽。
3、捕获鸟兽
引证:两汉刘向《鹬蚌相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翻译: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4、通“擒”,捕捉
引证:南北朝范晔《张衡传》:“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翻译: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扩展资料
含有“禽”字的相关成语
1、草薙禽狝
读音:cǎo tì qín xiǎn。
解释:如同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般。比喻肆意屠戮,无所顾惜。
引证:唐代韩愈《送郑尚书序》:“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
翻译:等到乱得实在无法整治时,才进行武力*,直到彻底消灭为止。
2、禽困覆车
读音:qín kùn fù chē。
解释:禽兽被围捕急了,也会把人的车子撞翻。比喻人在走投无路时就会冒险。
3、良禽择木
读音:liáng qín zé mù。
解释:比喻贤者择主而事。
引证: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翻译:只有飞鸟选择树木做巢的,哪有树木选择飞鸟的道理?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