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3 17: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04:07
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都会开展了“庆元旦、迎新年”黑板报评比活动。下面是我精心为同学们整理的庆元旦迎新年黑板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更多庆元旦迎新年黑板报相关内容请关注黑板报栏目!
元旦,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晋书》上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的传说:
民间有传,在4000多年前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勉与政,解决了当时很多民生问题,深受百姓爱戴。但其子无才不成器,他便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尧也要求舜将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定为古代的元旦日,这就是传说中古代的元旦。
古代的元旦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但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对联、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时期,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然而虽定了1月1日为新年,当时却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当时的民间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直到解放后**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在古代的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故而古代元旦的习俗更为完善,在元旦这天大家都会贴春联、吟诗赋词。 新的一年,新的面貌,也让我们以新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元旦佳节的三天假期,大家想好怎么度过了吗?《中华民居》是您不错的选择哦,让《中华民居》带您看山看水看世界,知古知今知中华。
1.正月初一在古代不*节,而叫元旦。辛亥*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人过春节其实才 100 余年而已,嗯,所以,春节真的很传统、很古老吗?
2.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已经废除多时。
3.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4.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很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都演错啦。
5.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6.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7.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
8.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9. 大年三十也有缺席的时候,2016 年就没有年三十。有的年份还会出现两个腊三十!这都是由于农历中闰月的设置所导致的。
10. 大规模燃放烟花会导致区域性雾霾,你喜欢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比没有颜色的烟花毒性更大。烟花爆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颗粒物和尘埃,在燃放区域附近,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要远远高于目前国内最严重的雾霾时的浓度,所以燃放烟花并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11.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04:07
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都会开展了“庆元旦、迎新年”黑板报评比活动。下面是我精心为同学们整理的庆元旦迎新年黑板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更多庆元旦迎新年黑板报相关内容请关注黑板报栏目!
元旦,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晋书》上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的传说:
民间有传,在4000多年前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勉与政,解决了当时很多民生问题,深受百姓爱戴。但其子无才不成器,他便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尧也要求舜将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定为古代的元旦日,这就是传说中古代的元旦。
古代的元旦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但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对联、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时期,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然而虽定了1月1日为新年,当时却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当时的民间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直到解放后**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在古代的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故而古代元旦的习俗更为完善,在元旦这天大家都会贴春联、吟诗赋词。 新的一年,新的面貌,也让我们以新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元旦佳节的三天假期,大家想好怎么度过了吗?《中华民居》是您不错的选择哦,让《中华民居》带您看山看水看世界,知古知今知中华。
1.正月初一在古代不*节,而叫元旦。辛亥*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人过春节其实才 100 余年而已,嗯,所以,春节真的很传统、很古老吗?
2.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已经废除多时。
3.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4.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很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都演错啦。
5.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6.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7.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
8.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9. 大年三十也有缺席的时候,2016 年就没有年三十。有的年份还会出现两个腊三十!这都是由于农历中闰月的设置所导致的。
10. 大规模燃放烟花会导致区域性雾霾,你喜欢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比没有颜色的烟花毒性更大。烟花爆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颗粒物和尘埃,在燃放区域附近,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要远远高于目前国内最严重的雾霾时的浓度,所以燃放烟花并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11.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