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23:50
丁克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所有生物的几乎所有行为,都是出于自利。不懂得趋利避害,就不可能作为生命体存活下来。吃饭是自利,睡觉是自利,努力赚钱是自利,谈情说爱生儿育女都是自利。但在我们的常识道德中,自利行为妨害他人或群体到某种程度时,才被指为「自私」。
这个「程度」,也就是自利与自私之间的边界,会因事易时移而发生变化。「吃饱」这种自利行为,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就会成为「自私」;「杀人利己」这种自私行为,在两军对垒时就没什么道德负累。常识道德乃是一种俗约,为了圈定「公认的边界」而存在。
我们的道德直觉,通常映照着当前时代/环境/意识形态下的俗约。屠戮他族、遗弃老人、易子而食都曾大行其道,但今天多数人接受不了。当环境发生突变,已形成的道德直觉会受到冲击,许多文艺作品就是建立在这种冲突之上,比如大逃杀少年派等等等等。
回到问题。无论丁克还是生孩子,都是自利行为无疑。但这种自利能否归为自私?看“权界”在哪里。旧时代的宗族社会,没有子女,老人就得不到供养,家族就无法存续和壮大;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俗约中,丁克是自私。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化养老之风东渐,生育被承认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是个人的自由,丁克或者生孩子都不是自私。假设有一天人口锐减,只余星星之火,俗约就可能改变,生育是伟大的,丁克是背德。反过来,在一个人口远超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情境中,生育是自私,丁克不是。
不过,道德直觉具有惯性,做不到那么灵敏地随行就市。之所以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有人争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宗族社会的俗约还滞后在我们的脑袋里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1:08
丁克是社会年轻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不怎么样,也不提倡。
丁克的理由有很多,大多是以下几点:养孩子费财费力消耗大;自己日子过得好好的,有小孩不自由;没有传宗接代的思想禁锢,没有必要生;女的怕疼,男的心疼;给不了孩子好的成长环境不如不生,等等。
但是丁克可能会让你遗憾终生。
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血脉,生命传承的概念,没有孩子总觉得多了些遗憾。养儿防老也是很大因素,除了血脉亲人,大概不会有人在自己老得难以照顾的时候无私的照顾自己吧。若是有孩子,便可以有正当理由的要求照料。
45岁的周迅说不敢要小孩,有小孩就得对他终身负责,无法确定能否负责;45岁的李健说没时间培养下一代;46岁的朴树说人生太苦,不忍心让小孩来承受;49岁的鲁豫说没遇到对的人;61岁的杨丽萍说只是生命的旁观者,来世上只是为了看一棵树的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漂,甘露怎么凝结。
他们不生育不是因为钱,那是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活法,我们无权指责。只是感觉来世上一遭没享受过天伦之乐,会不会有遗憾。不过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43
丁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他人选择丁克与否,外人无权去妄加评论。
“丁克”一词出自英文DINK(Dual Income No Kids)的谐音,泛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家庭。他们接受、认同而且主动实践“没有孩子”(childless/childfree)的生活方式。
由于随着成年初显期的推迟,很多在适育年龄的年轻人,仍在个人发展、亲密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发展自我的机会更加丰富,“成为父母”可能只是诸多自我身份可能性中的一项。而怀孕、生子、养育的过程则会占用人们大量的精神、物质资源,以及时间,不乏有人主动选择将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放在自己及另一半的身上。
而且,没有小孩的家庭生活质量可能是更高的。有研究表明,和有小孩的家庭相比,没有生育的夫妻在娱乐项目上的支出多出60%、外出就餐的支出多出101% ,整体上来说,他们有更多可供自由分配的收入。
这些富余的金钱和时间资源可以为这些夫妻创造更多享受二人世界的机会,增加有深度有质量的交流,提升婚姻满意度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34
我认识的丁克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因为他们要么离婚。要么最后还是生了孩子。
因为丁克在社会中生存的压力其实很大的,当然前期的话,因为他们没有孩子,而且是双收入的,所以就是他们前期的生活可以过得很潇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发现身边同事的孩子慢慢长大,别人一家就三口或者四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自己却没有孩子。老公和自己孤单的生活在一个屋里,而且长时间的没有乐趣,双方都比较压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42
丁克挺好的,就是现在的长辈不能理解,但是在年轻人中其实已经达成共识了,因为确实有人不喜欢孩子,人也不一定要生孩子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