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了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6 08: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37
读书,是通过不同作者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不断更新自身已有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读书的方法,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最重要的不是知道或掌握了多少种方法,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去做,关键是把适合自己的方法运用的恰到好处。
断断续续读过不少阅读方法的书和文章,不过读完经常是“如坠五里雾中”的茫然,感觉不过如此,并没有真正的去实践,更没有深入思考或者怀疑过作者的观点。
8月份以来,有意识地用主题阅读的方法,坚持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慢慢感觉到了自己是在和作者面对面谈话、交流想法;读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有一种如饮甘醴、欲罢不能的体会。之后又自然而然的生出了一种感叹:常见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原来如此,真的没有什么特别深奥或神奇之处。
感叹之后竟然觉得自己的再读书时,思路、理解能力都比之前提升不少,这大概就是深入思考的收获吧。
下面分别就上述五个要点进行简要阐述:
不同的阶段,需要看不同的书。
初高中时期、大学阶段、步入职场后,关注焦点不同,需要看的书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选书之前,脑海里首先要有个明确的学习主题或范围,自己想通过书本得到什么 ,想学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就算是消磨时间、放松身心,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比较明确的主题。
选定学习主题后,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做一个值得被帮助的人,拒绝做那种遇到任何一点疑问张口就问的伸手党。
寒武纪在平时选书时还会考虑以下4点:
1、谨慎对待各种渠道的推荐书单
如“10大职场必读”、“7本最有价值的XX”、“掌握xx技能必读的9本经典书籍”,这些推荐书单不是说不好,既然编辑郑重其事地推荐,说明肯定也经过了作者的认真筛选,肯定也会有经典书目,但适不适合你当前的实际需求呢,这个就需要斟酌了。
2、不盲目向别人索要书单
你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其他人是根本不可能清楚的。索要书单的行为本身就是自我定位不清、目的不明确,是盲目的跟风行为。
自己不独立思考,长时间依赖他人指导去学习,遇到疑问总想着依靠别人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被动思考的惰性就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学习越来越没有效果。
3、参考行业内专业人士的推荐
信息时代,各种各样信息爆炸式的指数增长,总量越来越大,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去选,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筛选,帮助我们识别、过滤掉那些垃圾信息、无效信息。
工作和学习中的很多事情,你一般都不会是第一个去做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肯定有很多专业人士做过,并且做的很出色。
我们要做的就是付出一定的成本,去向他们学习, 这些成本包括时间、精力或金钱!
选书也是同样的道理,确定学习主题后,找到该领域的顶级专家,找到他们公开发行的书和文章,深入研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的可能或许不大,但是至少我们学习的方向不会出错,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比如想学习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田志刚、战隼、萧秋水就是不错的选择。
4、理性取舍海量的网络信息
朋友圈、微博疯传的所谓“不转不是中国人”,不管是什么内容都建议直接拉黑。
还有所谓的成功学、“5小时快速掌握什么技能”、励志鸡汤,阅读时总会让人充满热情和冲动,但是这些文章往往刻意忽略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都是,只讲大话空话,给你一个让人艳羡的场景,但又不给出具备可操作性实际方法,这类文字其实并没什么实际价值,充其量也只是一些光鲜亮丽的“花拳绣腿”而已。
这就像健身时,你的目标是每天跑五公里,但是动脑筋想的再好、动嘴巴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实际帮助。最实际的是,站起身来换上跑鞋,马上走出家门,开始跑步就是了!
开始阅读前,一定要先看序言和目录,了解全书的重点和非重点,分清哪些是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哪些是支撑核心观点的辅助材料 。
上图是寒武纪看书前在目录部分随心写写画画做的涂鸦,读完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涂鸦,也可以对自己阅读前的想法做一些修正。
如果看完一本书的序言和目录之后,感觉还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可以果断放回书架上去。 经过第一步筛选的书,一般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很少会有上述情况;不过真的遇到实在提不起兴趣阅读的书,暂时停下来去读别的书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阅读过程中,随时动笔标记关键词,写下自己当时的灵感和想法,读完重要章节后可以尝试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提炼章节主题、关键词,这样更能加深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寒武纪觉得阅读过程中,养成一些好的习惯也非常有用:
1、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读书时,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因为文字本身是有结构、会思考的,在写出来的同时,脑海中也同步进行着化学反应,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
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观点和看法、书中的故事情节有什么想法,认同或者不认同的都可以写下来,因为书中一句话、一个故事而联想到自身、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感悟体会都可以写,所有这些对读书者本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2、随心随时记录:记录读书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记录想法的时候,不用做任何粉饰和修改,写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最好的读书笔记。
脑海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一开始理不清楚没关系,如果你不记录下来的话,那些灵感和想法,大多数时候会一闪而逝,也可能永远只是脑海中的一团乱麻,写下来后才能从整体上看到它的逻辑,哪里清晰、哪里不清晰还存有疑问,都会清晰的呈现出来。然后再根据写出来的东西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这样做的效果要比单纯的胡思乱想好很多。
3、读书笔记的不同形式
读书笔记的形式不局限于文本本身,书本涂鸦、标关键词、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思维导图、用笔记本摘抄书中要点、手机便签或语音记录、拍照保存到印象笔记等,都是记录的有效方式。
4、读书笔记如何保存
保存方式要方便查询和后续参考使用,不能出现以后想要再次使用某个素材时,翻遍书架、翻遍手机也找不到的情况。
所谓知识输入和理解的平衡,重点就是保证自己看到的内容都能理解,不贪多求快,也不刻意去追求慢。
如果阅读内容是已经熟悉的领域,读完后基本可以完全理解,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如果接触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知识,读后还要仔细的探究背后的究竟,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某些书的价值也就只值得我们翻翻而已,但是有些书却需要读很多遍,细细揣摩体会,很多经典甚至需要研读一辈子。
阅读或学习时,主动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读书或者看文章时,难免会遇到自己理解不透彻、没有见过的概念或者知识,这时主动查阅资料、主动思考,试着为自己解答疑惑是一种很必要的能力。这样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学习中出现的新的概念,随时做好记录,以备后续查阅。
《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句话把读书方法说的精辟透脱,提醒我们读书时要善于独立思考。
读书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思考作者对某些事物持有态度和观点,站在更高一层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当前的认知范围和认知局限,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努力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并最终提高自己认知水平。
读完一本书、画一张思维导图或者输出几条读书笔记,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学以致用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把从书本中吸收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工作当中,提高能力,提升效率,提高我们原有的认知水平!
读书要考虑个人兴趣、学习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范围去选阅读主题;尽量选比自己的认知水平高一个层级的书籍来读,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吃力,但是用心读后收获也会非常大,有利于提升自己。
最后,愿每个爱读书的小伙伴都能在阅读中收获乐趣,收获属于自己的宁静和从容!
您的支持是寒武纪2731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喜欢、转发、打赏,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