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一处细节描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5 13: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01:35
司汤达,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批判*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他以精准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闻名于世,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他的《红与黑》,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细节描写非常妙。
于连被*大人看上,出重金邀请他去家里教授孩子拉丁语。除了孩子学习的需要,家教,也可以击败互相攀比的对手。这个拉丁语是什么?为什么受到这么多贵族的重视?几乎所有同时代的贵族,都以懂得拉丁语为尊贵的象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里的歌尔德蒙,离开教会四处流浪,到了一个庄园,也是因为熟悉拉丁语,受主人赏识而留下。
拉丁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为罗马帝国使用,被认为是“死语言”,只有少数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流利使用拉丁语。
然而去*家的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作为于连的父亲,此时显示出了他狡诈、诡计多端的一面。
我们平常的父亲,大多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假如孩子被*赏识,一般会想到,也许这是孩子飞黄腾达的好机会,不会跟*斤斤计较金钱上的得失,而我们于连的父亲却不是这样的。通过作者寥寥数笔的描绘,这样一个狡猾乡村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去他们家里的时候,他先是尽量拖延,讨价还价,提出要对方提供儿子四季的换洗衣服。而后,推说要跟孩子商量商量,尽量拖延时间。而后去*家里谈判,说了一句:“咱们在别处,可以要到更多。”
就这一句话,算是掐到了*的死穴。他害怕对手超过他,不止在*上,经济上,建筑上,还在孩子的教育上。小镇只有这么一个懂拉丁语的,如果被对方抢过去,他怎么维持自己各方面的体面和优越性?
而于连老爹,正是依靠这一句话,成功的把年薪提高到四百法郎,月初预付,又因为是每月预付35法郎,而当时通行3、6法郎,所以,凑个整数,每月36法郎,这样,年薪就是432法郎了。而此时的*大人,再也忍受不了这个男人的讨价还价,不顾体面,把刚刚给他为于连置办衣服的一百法郎,要走了。
这样一个谈判的细节描写,各色人物的面目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于连老爹那种城镇小市民的步步为营、机关算尽,只注重眼前利益,目光短浅,丝毫不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令人感到无奈与哀伤。让我们不禁为于连过去的生长环境而担忧,也为他将来在*家里的生存状况而忧虑。而*坐到小镇首富的位子,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此刻他的“大方”,他的隐忍,都是因为于连尚有利用价值。假如有一天这种利用价值失去了,或者这个乡村穷小子动了他的奶酪,他一定会露出凶狠的本性,所以,此时的于连进入的*家,对于他一心想出出人头地的野心来讲,与其说是幸运地与上流社会接轨,不如说是与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