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5 1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8:06
郑伯奇 (1895.06.11~1979.01.25)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动开创者之一。陕西*安县人,生于西安。名隆谨,字伯奇。幼年家贫,小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会农业学堂;15岁加入同盟会,16岁参加辛亥*。其后以公费入南京*大学*专修科,后转上海震旦大学初级预备班读书。1917年去日本,先后就学于第一高等学校(东京)留学生预备班、第三高等学校(京都)、京都帝国大学。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发起成立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在黄埔军官学校任*教官兼入伍生部*教官。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29年,与夏衍、阿英、沈西苓、冯乃超等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并任社长。1930年2月,当选为左翼作家联盟常务理事,同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任职于良友图书公司,并与夏衍、阿英一起进明星影片公司,任顾问和编剧,与阿英等合作或改编《盐潮》(1933)、《泰山鸿毛》(1933)、《时代的儿女》(1933)、《华山艳史》(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等电影剧本。其间,用郑君平、郑平子、席耐芳等笔名,在上海《晨报》的《每日电影》副刊、《艺术》月刊、《戏剧时代》月刊、《沙仑》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戏文学的通俗化问题》等戏剧、电影批评与理论文章;与黄子布(夏衍)合作翻译苏联V.I.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等理论著作,主编《电影画报》等刊物。30年代撰写的部分文章,收入《戏剧论文集》(1930)、《两栖集》(1937)中。除戏剧、电影理论的研究写作外,他还积极进行戏剧实践。1933年戏剧协社在上海上演苏联剧本《怒吼吧,中国!》,与黄子布、孙师毅、沈西苓任导演;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又与夏衍、张庚、孙师毅等人创作整理三幕剧《保卫卢沟桥》,8月7日在上海公演,激起强烈反响。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起任教于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1945年曾主编《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的副刊《每周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北大学教授;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贞劝夫》,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等。他还创作有小说剧本集《抗争》、《轨道》、《哈尔滨的暗影》,短篇小说集《打火机》,散文集《参差集》,回忆录《创造社及其他》等文学作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者,左翼文*动开创者之一。 《抗争》(话剧、短篇小说合集)1928,创造社
《轨道》(戏曲集)1930,启智
《宽城子大将》(中篇小说)1932,良友
《打火机》(短篇小说集)1939,良友
《两栖集》(文艺理论集)1937,良友
《墙头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7,千秋
《哈尔滨的暗影》(话剧)1941,上杂
《参差集》(散文、译文合集)1945,*图书杂志出版公司
《忆创造社及其他》(回忆录)1982,香港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