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古代中国文化时代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3 22: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17
果要将中国文化划分时代的话,中国文化大抵经过起源文化时代、家文化时代、阶级文化时代,现在正进入公司文化时代。
以时间来划分,自黄帝始(约公元前2600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止,共约2400年时间,为中国的起源文化形成期。它成熟于第二次农业*时期,代表着农业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最高水平。人类由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第一次技术进步,是发明粮食种籽制作和存储技术。姜子牙分封800诸侯时,中国人已能广泛使用种子。第二次农业*则是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普遍使用的水平,技术也十分精湛,汉朝以前的系列出土文物已证明了这一点。
家文化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新生文化现象的本质。从时间上看,它起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约2000年时间。从生产力方面看,该阶段初发生了第三次农业*,即铁器,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礼品供货商!器被广泛地使用,炼铁技术成熟,铁矿开采量大。而农耕技术已完全成熟,在黄河中下游的土地上,完全可以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生产,这为儒家文化的兴盛准备了良好的生产力条件。
还在商鞅改革时,秦国便提出分解大部落、大贵族、大氏族的方法,要求青年男子年满16岁,必须从原有的组织分离,单独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单独纳税,违法者要按律惩处。秦国统一中国后,这个*推广到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经济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展开。
家文化兴起以后,阻止了中国起源文化中其它文化方向的运动,它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尽管中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发明蒸汽机,没有产生工业*。
阶级文化存在的时间则大抵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78年中国推行*倡导的改革开放,前后不到150年时间。
公元1769年,瓦特在英国发明蒸汽机,它标志着工业*的开始,是人类生产力技术发生质变的新里程碑。从14世纪初兴起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终止的启蒙运动,前后也是500年时间,与中国起源文化兴起用时550年(春秋战国)相当。东北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http://ke.baidu.com/view/56987.html?wtp=tt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http://ke.baidu.com/view/320880.htm
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http://ke.baidu.com/view/22365.htm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诸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
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http://ke.baidu.com/view/1556.htm
石家河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http://ke.baidu.com/view/9771.htm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http://ke.baidu.com/view/1567.htm
马家浜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边可达长江北岸一带。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在吴县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纤维织造的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在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把人头骨置于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该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http://ke.baidu.com/view/163559.htm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 1962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族文化和以余姚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于 6000 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崧泽 6000 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这时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
在崧泽发现的两口 6000 多年前的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
http://ke.baidu.com/view/41601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18
东北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http://ke.baidu.com/view/56987.html?wtp=tt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http://ke.baidu.com/view/320880.htm
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http://ke.baidu.com/view/22365.htm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诸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
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http://ke.baidu.com/view/1556.htm
石家河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http://ke.baidu.com/view/9771.htm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http://ke.baidu.com/view/1567.htm
马家浜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边可达长江北岸一带。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在吴县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纤维织造的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在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把人头骨置于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该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http://ke.baidu.com/view/163559.htm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 1962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族文化和以余姚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于 6000 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崧泽 6000 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这时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
在崧泽发现的两口 6000 多年前的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
http://ke.baidu.com/view/41601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18
如果要将中国文化划分时代的话,中国文化大抵经过起源文化时代、家文化时代、阶级文化时代,现在正进入公司文化时代。
以时间来划分,自黄帝始(约公元前2600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止,共约2400年时间,为中国的起源文化形成期。它成熟于第二次农业*时期,代表着农业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最高水平。人类由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第一次技术进步,是发明粮食种籽制作和存储技术。姜子牙分封800诸侯时,中国人已能广泛使用种子。第二次农业*则是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普遍使用的水平,技术也十分精湛,汉朝以前的系列出土文物已证明了这一点。
家文化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新生文化现象的本质。从时间上看,它起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约2000年时间。从生产力方面看,该阶段初发生了第三次农业*,即铁器,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礼品供货商!器被广泛地使用,炼铁技术成熟,铁矿开采量大。而农耕技术已完全成熟,在黄河中下游的土地上,完全可以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生产,这为儒家文化的兴盛准备了良好的生产力条件。
还在商鞅改革时,秦国便提出分解大部落、大贵族、大氏族的方法,要求青年男子年满16岁,必须从原有的组织分离,单独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单独纳税,违法者要按律惩处。秦国统一中国后,这个*推广到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经济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展开。
家文化兴起以后,阻止了中国起源文化中其它文化方向的运动,它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尽管中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发明蒸汽机,没有产生工业*。
阶级文化存在的时间则大抵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78年中国推行*倡导的改革开放,前后不到150年时间。
公元1769年,瓦特在英国发明蒸汽机,它标志着工业*的开始,是人类生产力技术发生质变的新里程碑。从14世纪初兴起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终止的启蒙运动,前后也是500年时间,与中国起源文化兴起用时550年(春秋战国)相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19
如果要将中国文化划分时代的话,中国文化大抵经过起源文化时代、家文化时代、阶级文化时代,现在正进入公司文化时代。
以时间来划分,自黄帝始(约公元前2600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止,共约2400年时间,为中国的起源文化形成期。它成熟于第二次农业*时期,代表着农业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最高水平。人类由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第一次技术进步,是发明粮食种籽制作和存储技术。姜子牙分封800诸侯时,中国人已能广泛使用种子。第二次农业*则是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普遍使用的水平,技术也十分精湛,汉朝以前的系列出土文物已证明了这一点。
家文化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新生文化现象的本质。从时间上看,它起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约2000年时间。从生产力方面看,该阶段初发生了第三次农业*,即铁器,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礼品供货商!器被广泛地使用,炼铁技术成熟,铁矿开采量大。而农耕技术已完全成熟,在黄河中下游的土地上,完全可以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生产,这为儒家文化的兴盛准备了良好的生产力条件。
还在商鞅改革时,秦国便提出分解大部落、大贵族、大氏族的方法,要求青年男子年满16岁,必须从原有的组织分离,单独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单独纳税,违法者要按律惩处。秦国统一中国后,这个*推广到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经济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展开。
家文化兴起以后,阻止了中国起源文化中其它文化方向的运动,它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尽管中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发明蒸汽机,没有产生工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0:20
应称作史前文明:包括中国史前的东北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苏浙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中原仰韶文化等,中国史前文明是大约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这段时期内的中国文明
许倬云教授演讲“中国史前文明”http://www.biku.com/opus/358495.html
问一个关于古代中国文化时代的问题.
1. 中国文化经历了起源文化时代、家文化时代、阶级文化时代,现在正进入公司文化时代。2. 从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00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共约2400年,是中国起源文化形成期。3. 第二次农业革命时期,中国进入农业文明最高水平,发明了粮食种籽制作和存储技术。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里可以提出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可分为古代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技巧都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和创新往往受到当时文化背景和读者需求的驱动。例如,唐诗时期,文人雅士的成长与进步使得诗歌写作技巧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新意思、新意境”的特色,同时,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新形式也开始出现。总...
求几个有关中国古代史(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方面)的问题~~有意义一点...
中国古代思想与近现代思想的继承,及其对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借鉴
中国古代问题
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
关于中国文化的几个问题。(1)
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
一个历史问题
1、文化原因。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孔子的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而儒家的经典之语便是“仁爱”。一个被仁爱所浸透的民族是不可能把这样一个具有暴力性的东西“发扬光大”。而西方历史上就崇拜暴力,当有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进入到他们的社会的时候,统治阶级乃至贫民百姓是...
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壮强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一)基本特征:蒙昧时代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
中国古代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呢?
1.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到公元前3500年,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其中又分为若干阶段 :(1)自距今大约七八百万年的腊玛古猿到距今240万年的漫长岁月,是迄今所知中国土地上人类正在形成的时期;(前人类社会)(2)从孙村镇文化开始到大约1.4万年期间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3)...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
隋朝(581年-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在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朝统一了北南,统一了文字,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被誉为“唐文化的高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文化繁荣,诗词、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