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世家历害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7 22: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22:41
我们在追寻党姓历史人物和拜读党氏族谱时,往往看到“派出冯翊”这个字眼,常常目睹“冯翊郡望”这一美誉。这一现象表明,冯翊党氏之地位早已确立且闻名于世了。然而细究冯翊党氏本源流派及其来龙去脉,即使遍搜文献,也难有确切答案。我本党姓族子,亦是冯翊党氏之后裔,关注和研究党氏文化及其传承,是我辈的义务和责任。本文试图就有关史料探索冯诩党氏源流所在,以期抛砖引玉,旨在认同和继承,不当之处还望博雅族子矫正。
冯翊党氏,因居右冯翊而得名。他是一个氏族共同体,他是中华党氏一大支派,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冯翊,音平益,政区名。汉置左冯翊,与京兆尹右扶风并称“京勩三辅”。三国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所先设高陵后移临晋(大荔)。唐宋时代弃郡设州,冯翊郡易名同州,治所依旧,相沿近几千年。新中国建立后,陕西省渭南地区所辖诸县,可视为右冯翊之翻版,其版图涵盖十余县境囊括黄河西渭水北泾水东大片区域。昔时以冯翊郡或同州府著称的地界上,散落着许多之党姓人家,村庄以十百数,人口以千万计。其大都以冯翊党氏自诩且引以为荣。冯翊党氏成为他们世代尊崇千古流传的“名片”。

我国的氏族姓氏发展史表明,黄帝时代才进入有姓氏时代,黄帝用文字正名万物同时正名姓氏。其首创“锡名制”,为夏商周三代沿袭,到周代形成规范化典章。秦汉大一统时期,姓与氏并之观念开始改变,逐渐将姓与氏合而为一。从大的历史格局而言,战国至西汉所形成的姓氏合一制度延续至今,其中不乏形式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氏姓合而为一,皆所以 婚姻,而已地望名贵贱。”众所周知的《百家姓》,党姓赫然在列(第291位),可见他是一个老姓氏了。“党姓,本夏后氏之后,世居党项,遂氏党”。寥寥数字耐人寻味。现代姓氏学有关著述则认为,党姓多源,出自七八。在三秦大地渭北坊间,有关党姓及其冯诩党氏源流的传说也有多种版本,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概而论之主要有三说:一说源自西羌,再说是夏禹的后裔,三说是党项人的后代。以前说较为普通。从近年来我们所发现的渭北一带的党氏族谱来看,其朔源之纪述大多以“派出冯诩”而至,鲜有上溯之论。这也是我们关注研究冯诩党氏源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氏族发展史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自远古时期开始就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由于当时无文字记载,历史学家将其定义为先秦时期或传说时代。在传说时代,有数以千百计的氏族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所谓三皇五帝时期的伏羲女娲燧人神农皇帝炎帝等等,只不过是比较大比较出名的氏族部落罢了。这些族体后来逐渐发展而形成民族,其中夏族商族周族是这一时期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民族,最早立国最先形成华夏民族,同时夏商周周边还有其他民族存在,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据说,夏族主要活动在崇山(即嵩山)附近及洢水洛水流域,足迹到达今山西南部及河南河北两省交界一带。夏人初兴与建国在晋南,后来由于与东夷的斗争,又迁回其祖居地以嵩山为中心的地方及伊洛平原。传说,大禹因治水成功,被赐姒姓称夏后氏,封国号夏,故称夏禹。禹者,黄帝之玄孙颛顼帝之孙也。《史记.夏本纪》载:禹曰文命,姒姓,夏后氏。禹之父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传说大禹出于“九州之戎”或西羌,源于陇山地区而兴于黄河中游。其族之渊源,在部落集团方面是从炎帝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又融合了黄帝集团,少昊集团中许多氏族部落而发展起来的。其率先打破部落和地域之局限而向民族乃至国家过度,开创了历史先河,最早建立了夏王朝,且历时达五百年之久,足见其力量之强影响之大了。夏王朝创造的世袭制度代替了过往的禅让制,被后世尊崇膜拜,以致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这也是夏禹被神话传说的主要原因了。

羌族的历史是我们要重点考察的对象。羌,在古代往往是我国西部氏羌族的通称。历史非常悠久且与炎黄二帝渊源密切。在远古神话中,共工和鲧是羌人的天神和祖神。在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 表示女性与姓氏用姜。羌或氏羌在商代已作为正式族称,商灭之前的周原(今岐山,凤朔一带)附近与周族为敌的部落,主要集中在西边的陇山地区,故又称西戎,春秋时期秦国周围有义渠戎大荔戎,社会发展较快,“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大荔戎先后存在三百年,且地处*两大国之间,足显其生命力和应变力之强了。东汉时出现了西羌与东羌之列,西羌泛指居于陇西,金城之羌人,又称塞外羌。东羌则指内徙中原之羌人。“内羌”又分为二:一是西汉时随匈奴而来的的“羌胡”,二是东汉时从塞外来的羌人。据考证,徙居京勩三辅之地的羌*多来自塞外羌。到西晋时,羌人几乎遍布关中,所谓“关中之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其戎即羌族,主要分布在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公元三世纪末,羌族曾建立过后秦政权,姚秦名将党耐虎率军东征驻守冯翊(大荔)有年。隋唐一统时期,陇东和关中的羌人虽往往聚族而居,然经济文化与汉人相差无几,唐中叶后关中的羌人最终融入汉族。同时关中各地的原羌人出现了不少大富豪大官僚,雷、党、井及不蒙氏俱为羌中强族。上述言论在王緟翰主编的《中华民族史》中更有详细的记述。又据《陕西通史.民族卷》记载:东汉至魏晋十六国,群雄争霸豪强割据战乱频发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处于漠北西北东北的边疆民族大量内迁,西北的氏羌族内迁到陕西的时间较北方的匈奴鲜卑族要早。现存前秦三年《邓太尉祠碑》及《广成将军口碑》载有今渭北一带民族杂居情况,其中以羌族官吏题名最多,有雷氏党氏井氏等。由于内迁羌族人口众多且大多聚族而居,故能较长时间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直到唐中叶后陕西的羌族才最终融入汉族。上述两汉时西羌内迁关中三辅之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党项族,亦称党项羌。有著名的党项八部:细封氏、黄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拓跋氏最强。公元七世纪中叶,党项羌在唐王朝支持下向西北方向迁徙。经唐宋五代十国,党项拓跋氏藩镇势力不断增强,北宋初即脱离宋王朝的统治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建国后,李元昊多次出兵进攻宋朝夺城占地,公元一零四四年宋廷示弱双方议和,宋愿年输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于西夏,并重开边贸恢复往来。党项西夏王朝与宋辽金及吐蕃鼎足而立达一百九十年之久,正是其社会生产力发达所形成的综合国力所致。西夏被蒙古汗国所灭,内讧是主要原因之一。亡国后的西夏人,除一部分重返西南故土以外,大部分仍留居本土,亦有迁徙异地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为一体者。经过元明二代的变迁,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已经销声匿迹了。须指出,党项贵族曾受到元朝廷重用,被视为色目人之一。元代称党项族为唐兀氏。据现当代学者考证,党项之名是他称,通常是汉人对他的称谓。党项人自称是“弥药”,有西夏文字记载可考。有学者认为“党项”即“宕昌”,也有学者认为“党”是“羌”的上古音之讹传。以此种种实际无考证难以定论。
综上所述,关于冯翊党氏之源流,我们倾向“源于西羌始盛汉唐”之说。这个论断既切合历史又贴近实际,其认同度似应更高。所谓夏人之说或党项之说,已有牵强附合之虞,亦难以自圆其说。诚然,这就是冯翊党氏主流而言之,如某支流派别应当另说。

作者有幸参与第七届中华党氏宗亲大会于西安举行,感慨良多。有意为我党氏做点实际工作,限于眼花体弱又困于经济,只能就文化研究方面稍作涉猎,以尽微薄之力,成望各位宗亲见谅。中华党氏的文化积淀深厚。诚待有识之士深入挖掘。我相信,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党氏文化研究工作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