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6 19:0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53
从根本改变中国贫穷面貌
一、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二、当时中国面对的有三条路.1.封建主义.2.社会主义.3.资本主义.首先中国好不容易建立新中国,推翻3座大山,所以封建主义不用考虑.其次鉴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带有毛*的个人想法,凡是资本主义的要坚决反对的观点,在加上当时苏联走社会主义路线走的不错,军事经济强大,因此中国最后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路线.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三、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才中国初步建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53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民经济恢复之后,为领导人民继续前进,党及时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的主体当然是国家工业化。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中国实现工业化,只能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走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才能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真正赢得经济上的独立。 因此,必须系统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为工业化扫清道路。 这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资本的措施。 这样,就把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