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4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02:17
(一)阶梯形地貌格局
全国地貌格局大致可分为三大台阶:第三台阶是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川东山地—苗岭一线以东,以丘陵和平原地貌为主,海拔一般小于 1000m;第一台阶是阿尔金山—祈连山以南,岷山—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m以上;两者之间为第二台阶,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新疆山地及两大内陆盆地,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由于两台阶之间的高差,使台阶边缘的物质具有巨大的势能,因此,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过渡的斜坡地带,如阿尔金山北麓、祁连山北麓、川西地区、横断山脉地区成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重力地貌灾害的重灾区,川西地区成为四川盆地洪灾的发源地;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的太行山麓、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桂西山地也由于具有明显高差,地表物质具有巨大的势能,成为重力地貌灾害重灾区和洪灾发源地。同时,两个台阶斜坡地带东倾,与东南季风方向相对,太平洋暖湿气流在迎风坡*抬升,在斜坡和山前地带形成暴雨,然后再汇流到平原地区,引发洪涝灾害。
另一个地貌特点是盆地与山地相间分布。我国西部以内陆盆地为主,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还有河西走廊。这些盆地与谷地周围都是高大的山脉。由于当地气候干冷,物理风化强盛,坡面碎屑物质多,同时山脉与盆地之间相对高差很大,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暴流洪灾十分严重。我国东南部以小型山间盆地为主,与周围低山丘陵的相对高差也超过200m以上,不少山地由中生代和第三纪(古、新近纪)的红层组成,坡面岩层易于风化而多破碎崩离,因此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也十分严重。盆地通常分布着当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镇,也是暴雨洪水泛滥的地区,往往造成惨重的洪灾损失。
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涝灾、崩塌等灾害。
(二)新构造运动活跃
中国*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汇地带,中国地块本身也是由若干小地块拼合而成。板块之间、地块之间的缝合构造带都是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带,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及褶皱与断裂错动等。中国较著名的地震带有:台东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昆仑地震带、天山南北地震带、祁连地震带、川西地震带、华中南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古裂谷)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
新构造运动继续造成中国各地块的差异构造运动,造成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太平洋方向的梯级下降,一是决定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西北地区成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形成沙漠及黄土堆积,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风和冬季风轮番进退,并受东西向山系的影响而具有前锋跃移的特点(冷锋和暖锋移动)。二是造成地面相对高差加大。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青藏高原抬升了3000m左右,天山山脉抬升近5000m,秦岭抬升2000m左右,因此,大部分地区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增大,地表物质具有强烈的下移趋势。同时,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与强烈的构造运动都造成坡面物质破碎,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流水提供大量固体物质来源。三是形成我国水系的基本格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各大江河东流入海,集水面积大,落差大,输沙量大,造成流域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三)季风是中国主要的气候灾害根源
夏季风给中国东部带来丰沛的降水,但也造成台风等灾害,冬季风更是给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低温与大风等灾害。
在西风带及副高季节性迁移、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冬半年强盛、东亚*与太平洋水体热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东部盛行夏季风与冬季风交替推进和对峙,因此,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和降水的月较差都很大,加上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更大。季风气候对全球变化引发的如厄尔尼诺现象、火山爆发以及太阳黑子等因素的响应特别灵敏,造成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差异增大。季风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面水、热状况的改变,进而引发自然灾害,主要有:①冻害和冬季低温。冬季西伯利亚寒冷气团在高空槽后(高空东亚大槽)西北气流的引导下,频频南侵,使我国成为世界同一纬度上最冷的国家。我国 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偏低 5~18℃,造成巨大的热能损失及农作物生长期缩短。长江以南地区春有早稻烂秧低温,秋有寒露风冷害;东北和塞外有障碍型冷害(寒露风)和延迟型冷害(夏季低温使作物发育延迟)。②旱涝。由于夏季风很不稳定,造成雨季长短、雨量、雨区的大幅度变化。北方年降水量的年际差异比南方大,年降水量平均变率高达20%~30%,如北京市1959年降水量是1891年的8.5倍;1994年华中高温大旱,华南华北特大洪涝,经济损失达700亿~800亿元。由于夏季风雨季7月才到达华北和东北,因此这些地区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③风灾。一是寒潮大风,在北方牧区造成白毛风(暴风雨),会冻死牲畜,黄毛风常携带大量沙尘,使牧草场退化沙化;在干旱地区造成黑风灾害(尘暴)。如1993年5月5~6日黑风席卷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域,560万亩农田受灾,24.5万亩果园受害,85人死亡、31人失踪,24万头牲畜死亡。寒潮大风还可*火车、船只等。二是台风。台风通常在副高南缘东南气流的引导下,向西或西北方向前进,在华南、江浙沿海地区登陆。台风虽然给我国东南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但也造成大风、风暴潮和洪涝等灾害。如9417号台风在温州瑞安登陆,虽然提早转移了居民数十万人,但仍有1126人死亡,300多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
(四)主导产业之一的农业抗灾能力低下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易受天气影响,经济实力比较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天气系统一旦发生变异,农业就会出现大面积受灾,而且灾后恢复速度缓慢。
我国人口及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在河湖平原和沿海平原,这一地区极易遭受洪灾、风暴潮等灾害侵袭。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人类社会为获取局部短期利益,不断开发易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沿河、沿海及山前地带,迫使更多的人力资金投入抗灾救灾,陷入恶性循环。目前,黄河中下游河槽洲滩高于堤后平原地面的困境就是由“洪水—筑堤—淤积—洪水位上升—再加高堤防……”消极防洪措施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洪灾威胁尚未消除,涝灾却日益加重了。同样,沿海地区滩涂的盲目围垦开发也会造成得不偿失的被动局面。
(五)中国城市是多灾重灾区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很容易找到受灾的历史记录。全国666个城市约有45%的大中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有36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缺水城市300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0多个;绝大部分城市历史上多受洪涝灾害。华北地区有些城市下面埋藏有古城,桥梁下面也有桥,如徐州地下5~6m埋藏着一座完整的明代古城,洛阳、开封等均有地下古城市。全国至少有70多个县市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直接威胁之下,如2010年8月甘肃省舟曲县城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灾后乃在泥石流沟谷旁边重建县城。此外,还有台风暴潮、海水入侵、尘暴、风沙入侵、地裂缝、塌陷(如柳州、桂林)、风暴、酸雨等使城市不断蒙受损失和发展受*。据初步估算,我国总的灾损中约有一半是城市直接受灾,或为减轻大城市受灾损失所造成的(如泄洪、分洪等)。
城市自然灾害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除了常常受到洪水入侵、地震、台风暴雨及风暴潮等影响以外,人类活动引起土壤严重侵蚀、洪水流量增大、洪峰增高和时间提前、地面沉降、咸潮入侵(如珠三角地区的城镇)、不透水地面增多迫使洪涝灾害加剧等也加大了城市受灾的程度。
城市多灾重灾还由城市的地貌部位所决定。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现代城市是以物易物的场所,然后逐渐发展扩大起来,因此,其位置必然是“依山傍水”。依山是紧靠山地边缘或谷口地带,便于山区和平原人们的货物交流,傍水是沿河、沿湖和沿海,便于水陆交通,货物贸易。如此地貌位置易受多种灾害威胁。因为山地边缘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同时相对高差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和重力地貌灾害,也易由于暴雨汇流成灾。沿河、沿湖、沿海地带易受洪涝、风暴潮威胁,特别是经济开发区向易洪区洪泛区发展,必然导致大量资金人力投入防洪体系的建设。如汉口和汉阳地面最低点只有海拔18m和20m,而长江武汉段平均水位已达19.15m,1954年洪水位达29.73m,1998年洪水位29.43米(汉口水文站),汉口、汉阳的地面每年至少有100多天低于长江水位,低于洪水位10m左右,一旦河堤溃决就会酿成大灾。
城市之所以容易成为重灾区,还由于城市人口众多, 高科技物品多,财产集中易损, 生活生产活动范围大,牵涉面广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03:35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