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11:2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27
窗外在下雪,隐约传来汽车喇叭声。时近午夜,可能仍在堵车吧。毕竟是城市今年的第一场雪,又足足提前了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本来打算去办点事情,结果下午路上就堵了车。索性拐到一条僻静的小路上,顺着开到电影院看了潘金莲、不,是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
圆形的画幅大概是最显眼的部分,其实准确说是圆形、纵的长方形、以及正常宽银幕画幅的互换使用。虚拟的乡村及小城部分用圆,北京部分用立轴一样的长方,影片的最后,李雪莲在北京站对面的小饭馆里和因她被免职的*偶遇则成了常规画幅。 最近在画幅规格上做文章的电影很是有些,当然都是些朝着“艺术电影”的方向走的。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影片用了4:3表现八十年代,16:9表现九十年代2.35:1表现处身澳洲的未来生活;侯孝贤的《聂隐娘》片头用了黑白、整个片子的画幅也是4:3和1.85:1之间的穿插切换;如今轮到冯小刚的圆形画幅和竖条画幅,不过,老实说一句,然而也丝毫看不到必要性。
整个影片的圆形画幅,也只有片头重现潘金莲风流史的油画部分是合适。画面一旦动起来,总是会觉得旁边缺了很多东西的局促单调之感。像是从万花筒或者望远镜看出去的景象,总是想凑过去把装*的圆形边缘撕开看的更多些。北京的纵式画幅更让构图显得奇怪,人物行走在画面下半部分,上面空空如也。相对而言,李屏宾在《聂隐娘》里的画面是有雕琢的光影之美,罗攀在《潘金莲》里的构图就是单纯的裁切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28
保住自己的工作,在职场上谋求更大的发展,换成杜拉拉就是再自然不过的正当追求,换成甄嬛就是尔虞我诈的后宫厚黑,然而换到《我不是潘金莲》里就让人心里泛出凉意来。管人的人是不能把官场当职场来经营的,这不是唱高调,而是底线要求。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官儿的不把自己哄信了是不可能哄住别人的。更何况,即便把自己哄住了都未必能哄住老百姓呢。比如,**虽然万分相信自己的真诚也没哄住农村妇女李雪莲。
的确,影片里没有谁是坏的,李雪莲也未必是好的,身边的人的无数小盘算都有道理,都正当,都理所当然,然而也都没有人味儿。这就是我们社会现状的黑色寓言。 夜雪,午夜窗外仍有隐隐的汽车喇叭声。下午出去时霰雪纷纷,冷风呼啸,用气象台的话说:雪是好雪,风不正经,大家各自顾好自己的裙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28
李雪莲不是秋菊,冯小刚也不是张艺谋,范冰冰也不是巩俐,因此就电影艺术说,这个电影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姜文形容冯小刚的电影像新摘的葡萄,上面还接着一层白霜,新鲜之极。但好的电影应该是葡萄酒,经过榨汁、发酵、以及时间的磨砺。与真实生活相比,要是一个自足的又能印证的独立世界,但冯小刚的电影常常止于葡萄,或者印尼猫还没吃下的咖啡豆。
然而还是要为冯小刚和广电总局说一句,能把这个故事拍出来,放出来的确是需要勇气的。冯小刚用广电总局“抗了雷”来形容也不算是拍领导马屁。 李雪莲的事儿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由李雪莲的行动所贯穿出来的各级*们。没有大奸大恶,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官僚嘴脸,但仍是沁入骨髓的官腔,官态以及背后想保住现有位置最好继续上升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