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8 04: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9:36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垂钓名人,有着众多生动传奇的垂钓故事。
一、最伟大的垂钓思想家——宋玉
宋玉,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好辞赋,相传是屈原弟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楚辞辞作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楚辞甚多,最早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载有作品16篇,今多亡佚。
今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争议颇大,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
相传为宋玉所作的《钓赋》构思巧妙、思想深刻、语言华美,堪称天下奇文。
宋玉和登徒子共同向元洲学习垂钓之术,之后去拜谒楚襄王。
登徒子极力赞美元洲钓术之高明,称之为“天下之善钓者”。
宋玉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楚襄王便问宋玉何人才能称为善钓者。
宋玉于是便慷慨陈词,发表了一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妙绝伦的议论:“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竹,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蚓也。”“昔尧、舜、禹、汤之钓也,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
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其钓易见,王不可察尔,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南面以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均矣;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
若夫竿折纶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
今察元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乎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鳊,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最后又乘机借垂钓讽谏楚王:“王若见尧、舜之洪竿,摅禹、汤之修纶,投之于渎,沉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楚王心悦诚服。
宋玉将垂钓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巧妙结合起来,将治国比喻为垂钓,并巧妙地解释了尧舜禹汤等圣贤得天下与夏桀商纣等暴君失天下的原因,最后又讽谏楚王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重用贤才以保有天下。
宋玉《钓赋》无疑是古今中外所有关于垂钓的文章中最出色的一篇。
《钓赋》将垂钓*化、哲学化,无疑大大提升了垂钓的思想境界。
由此可见,宋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垂钓思想家、哲学家。
二、最伟大的垂钓*家——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说的便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今天河北省南皮县城和陕西省宝鸡市东渭河的磻溪河畔还有姜太公钓鱼处。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
商朝末年人,著名*家、军事家。
姜子牙曾辅佐殷纣王,并多次劝谏纣王改邪归正,可殷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要追杀他。
姜子牙不得不离开朝歌,后来来到磻溪隐居。
他之所以选择磻溪,是因为磻溪临近周王朝的首都且是他心目中明君——周文王经常经过之地。
在隐居的这段日子里,他经常在渭水磻溪边钓鱼。
为了引起人们特别是周文王的注意,姜子牙采用了空前绝后、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垂钓方式。
他常坐在溪边的一块巨石上,悬三尺无饵直钩于水面之上,并说:“负命者上钩来!”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虾与鱼,只钓王与侯。”显然,姜子牙的这种旷古未有的垂钓行为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他钓的确实不是虾与鱼,他是在钓周文王,钓王与侯,钓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钓自己的前途与命运。
他的这一反常举动很快引起周围人和周文王的注意。
最终周文王亲自请他出山并重用了他。
他这才得以辅佐文王伐纣成功并在治理齐国方面颇有建树,从而建立了旷世奇功。
姜子牙显然不是那种甘愿老死山林的隐士,而是积极入世的贤人、有志于经邦济世的国士。
他的垂钓行为实质上是一次毛遂自荐行动,只不过和毛遂相比显得委婉含蓄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垂钓成就了姜子牙,同时姜子牙也成就了垂钓。
如果说宋玉从理论上让垂钓具有了一定*色彩的话,那么姜子牙则从实践上让垂钓具有了更深刻、浓厚*色彩。
姜子牙让垂钓成就了一个*神话,后人永远无法复制、无法企及。
三、最伟大的垂钓军事家——韩信
江苏淮安市萧湖湖畔的”韩侯钓台”,相传是西汉著名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年时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一时却难找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常受人白眼。
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吃午饭的时候,他却还没有地方可去。
他已饿了几天了。
这时一位善良的洗衣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分给韩信吃,这样一连持续十几天。
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一定要厚报这位老妇人。
老妇人听了这话后不但不领情,反而生气地说:“我岂是贪图你的报答,只是可怜你罢了!你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竟不能自食其力,不是可怜又是什么?!” 韩信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念念不忘,被封为“淮阴侯”后,派人四处寻找漂母,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漂母分食”的典故。
韩信受漂母之恩欲以涌泉相报,实属人之常情,并无不妥。
漂母不领情是假装的、是有深意的,她只是想激励韩信奋发图强建功立业而已。
韩信当然明白此理。
韩信垂钓的动机是什么?也许是钓几尾鱼以充饥,因为他当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忍饥挨饿,并不是没有此种可能。
也许是效仿姜子牙以垂钓钓明主、王侯,因为他当时怀才不遇,确实有这种可能。
但他太不幸了,这两样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却一个也没钓到。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缺他却意外地钓到了自己缺乏的母爱。
韩信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缺乏父爱与母爱。
漂母虽非其生母,但对他的无限关爱与呵护,确实让韩信感受到久已失落的母爱。
漂母不仅供给他饮食,还激励他发愤图强。
韩信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或许确实与漂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最伟大的垂钓隐士——严光
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
光武帝即位,严光坚辞不仕,携妻子梅氏回富春山隐居,耕田钓鱼终老林泉。
后来齐国有人向刘秀报告说富春江有人披羊裘垂钓。
刘秀怀疑那人是严光,于是便派人去请。
前后请了三次才将他请到洛阳。
哪知最后他又回去隐居了。
今浙江富阳、桐庐两县境内严光遗迹有严陵濑、严子陵钓台等,余姚有严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桥、客星庵、高风亭、"高风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
钓台的碑文中,记载着这位不慕富贵、不媚皇帝的隐士,曾把脚搁在皇帝肚子上睡觉的逸事。
刘秀想以昔日同窗的友谊打动严光,两人共床而卧,抵足长谈。
严光睡后把脚搁在了皇帝身上,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入奏,说昨夜有客星侵犯帝座。
这纯属迷信,你尽可一笑了之。
客星亭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建造的。
严光抗命王莽新朝、不事故人刘秀的高风亮节颇受后人推崇,宋范仲淹便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
相传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的钓台,便题一首诗说:“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
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真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
但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又有人对他提出极其严厉的批评说:“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这是何等严格苛刻的要求!他是说,严子陵反披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故意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来找他,以此作为成名的手段。
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当时只着一般渔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钓鱼,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这样以来,当皇帝的同学刘秀岂不是永远也无法找到你了吗?因此他批评严光是有意作秀以求虚名,而非真隐之人。
这显然是求全责备。
如果按照这种严格要求隐士、高士、处士的标准来讲,凡是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人世所知的人物全都一无是处了。
宋代的大诗人陆放翁便说过:“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负初心。
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平庸一生,名不见于乡里,终与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事实上,从严光的个人品行和一生行迹来看,严光并非沽名钓誉之徒,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士,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陶渊明式的隐士。
如果他真有名利之心,他不会一二再、再而三地拒绝刘秀的征召,并且最终也没出来做官。
君不见,姜子牙、诸葛亮、卢藏用等人就禁不住别人的一再邀请最终出山。
如果从个人品行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
但若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做法则是不值得提倡的。
严光身处“光武中兴”的治世,怀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世用,实在可惜。
这也是刘秀屡次征召他的原因。
如果像严光这样才德兼备的隐士都肯出来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发展。
尽管隐居是个人自由,尽管保持个人品格高尚也很重要,但若和“为国为民”这样的千秋大义相比,他们仅是“小义”而已。
二者孰轻孰重,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