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14: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08:18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出自:《鸿门宴》。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应战。
分析:“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自:荀子《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出自:荀子《劝学》。译文: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分析:此句中的“于水”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寒”的前面做状语。4、具告以事。
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自:韩愈《师说》。译文:出生比我早,学习的知识时间本来就比我早。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通过、经由)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三、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 *** 五、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
(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
(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
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之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二.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三.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的使动用,“使……臣服”的意思。 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做王四.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五.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②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 六.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③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七. 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②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②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异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奇怪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