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严而不酷的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14: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49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汉初至武帝时期的几位著名酷吏的事迹。这些人都以“酷烈”为声,办案严苛,心狠手辣!但他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A
幼时“审”鼠初受赏识
张汤(?至公元前115年),西汉时期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的父亲是长安县的县丞,张汤从小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法律素养。有一次,他的父亲外出办事,让小张汤在家看家。父亲回来之后,发现老鼠把家里的肉偷走了,一气之下,就用鞭子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因为老鼠偷肉挨了打,小张汤又羞又气,决心抓住“罪魁祸首”,予以严惩以解心头之恨。
小张汤挖开老鼠洞,捉住“偷肉贼”,并找出吃剩的肉,“贼赃俱获”后,小张汤就以“*官”的身份开始立案审讯这只“偷肉贼”,一审之后,又传布文书再审。审讯完毕,判定老鼠罪大恶极,当处以磔刑(分尸处死)立即执行。之后,小张汤就将“罪犯”在堂下处死。这一切,都被父亲看在眼里,不免又好笑又可气,但当他把小张汤审问老鼠的文书取来一看,不免大吃一惊!但见文辞犀利、语言流畅,文笔简直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父亲此时才觉得这个孩子非同一般,应该好好培养,于是就让小张汤试着书写治狱文书。
父亲死后,张汤子承父业,做长安吏,尽管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但张汤工作尽心尽力,很受大家的好评。
武帝母亲王太后有个弟弟叫田胜,武帝登基后,就封田胜为周阳侯。田胜初为九卿之官的时候,曾因为犯罪被拘禁在长安,张汤竭尽全力保全田胜。田胜出狱并封侯之后,自然不会忘了张汤昔日的帮助,于是开始和张汤亲密交往,还把他介绍给当朝显赫人物,有了这些人脉关系,张汤的仕途之路果然越来越顺。
很快,张汤就做了内史宁成的属下,宁成很欣赏张汤的才华,就向上级推荐他,张汤很快被任命为茂陵尉,负责茂陵(武帝陵寝)的建造工作。
武安侯田玢(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弟弟)当了丞相以后,或许是感念张汤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兄弟,就征召张汤做了丞相史,而且经常在武帝面前为张汤说好话。在田玢的大力推荐下,张汤很快就被任为御史,开始处理一些案件。
B
陈皇后巫蛊案
武帝陈皇后巫蛊一案,是张汤查办的一个大案,在办案过程中,他执法严苛,“深竟党与”,一举为武帝铲除了皇后党势力。
陈皇后,本名阿娇,是武帝姑姑大长公主的女儿,武帝的亲表姐。大长公主是一个很有心计、权利欲很强的女人,她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做皇后,就想把小阿娇许配给当时的太子刘荣,没想到遭到了太子母亲栗姬的拒绝,大长公主不免又气又恼。不久,大长公主又将目光投向了景帝的另一个儿子——胶东王刘彻(汉武帝)身上,刘彻的母亲王夫人也颇有城府,她明白大长公主深得景帝母亲窦太后的宠爱,与景帝关系也极为亲密,势力很大,与她结亲肯定吃不了亏,于是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大长公主的第一步棋走完,下一步就是想方设法让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了。经过大长公主和王夫人的多方“努力”,景帝开始越来越讨厌栗姬和太子刘荣,越来越喜欢刘彻和王夫人,目标实现似乎指日可待。王夫人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趁热打铁,给对手致命的打击。她假惺惺地暗中指使大臣,以“母凭子贵”为由奏请景帝立栗姬为皇后。景帝果然大怒,最终废掉太子刘荣。同年(公元前150年),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7岁的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登基,阿娇以太子妃身份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至此,大长公主的目的彻底实现了,阿娇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按理说,母女俩的日子应该是顺风顺水,别无所求了。但是,好景不长,阿娇自恃出身高贵,武帝登基之事自己和母亲又出了大力,开始变得越来越骄纵跋扈,不把丈夫放在眼里。个性极强的武帝不免越来越厌烦她,加之阿娇一直未能生育,武帝对她就更疏远了。后来卫子夫得宠,先后为武帝生下三个公主,如果再生下太子,阿娇很可能后位不保!阿娇又妒又恨,不免将卫子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终于,她铤而走险,决定用巫蛊之术来诅咒卫子夫。不料案发,武帝听闻后极为震怒,责令素来办案严苛的张汤来查办此案。
张汤果然雷厉风行,很快就查明*,女巫楚服受陈皇后指使,在宫中施巫蛊之术,诅咒武帝宠姬卫子夫,属大逆无道之罪。张汤将楚服枭首弃世,并本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使一人漏网”的理念,将与此案有牵连者300余人全部诛杀。至于皇后,张汤则交由武帝亲自处理。最终,陈皇后被废,退居长门宫,直至去世。
张汤的心狠手辣、酷烈作风令武帝很是满意,觉得张汤是他剪除皇后党势力加强*集权的不可多得的得力干将,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C
淮南王谋反案
淮南王刘安谋反案是张汤查办的又一大案。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长子。史书上记载他“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撰了《鸿烈》一书,(即《淮南鸿烈》或称《淮南子》),该书虽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要旨趣,但同时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但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怎么会和“谋反”联系在一起呢?首先,刘安对父亲刘长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并有“取武帝而代之”的思想,于是他“阴结宾客,附循百姓,为衅逆事”。其次是雷被与太子刘迁比剑,误击伤太子。太子又羞又气跑到父亲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雷被很多坏话,刘安本就十分宠爱太子,一怒之下,就把雷被免了职。为了逃避太子进一步打击报复,雷被表明自愿上前线作战抗击匈奴,可刘安父子还是羁押了他,雷被最终想办法逃往长安,上书控告淮南王。
武帝即命廷尉张汤受理此案,张汤秉承其一贯的酷烈作风,依据汉律,最终决定以“淮南王阻挠勇士雷被上前线攻打匈奴”为罪名,判定淮南王刘安斩首“弃世”。武帝心有不忍,最终裁定消掉淮南国两个县的封地,以示惩戒。因为一点“小事”自己的封地就被削减,淮南王刘安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谋反的决心进一步加强了。
紧接着,淮南王家又“后院起火”,刘安之孙刘建为父亲刘不害(刘安庶长子)鸣冤叫屈,对于淮南王和太子“谋反”的事他心知肚明,于是“大义灭亲”,将爷爷和叔叔谋反之事告上朝廷。淮南王居然要造反?这一纸诉状可谓震动朝野。武帝命廷尉张汤负责查办此事。淮南王早就听说张汤是有名的酷吏,上次因为雷被的事情就要将自己“弃市”,这次谋反大案落到张汤手里,自己和太子肯定凶多吉少。于是,仓促间决定起兵造反!但太子刘迁认为经过前一阵子的“折腾”,淮南国已“无足以举事者”,如今起兵造反,恐怕“无功”,决定自首归案以求从轻处罚,淮南王刘安也想把事情暂且放一放,就答应了太子。然而淮南王的谋臣伍被感到大祸临头,于是告发淮南王欲谋反之事,希望从轻处罚。
于是,张汤派人立即逮捕太子、王侯,并命令士兵将王宫团团围住。将与淮南王谋反一案有牵连者数千人(包括王后、太子以及被牵连的列侯等),无论罪轻重皆处死。至于淮南王刘安本人,公卿大臣都认为他“大逆无道”,应当伏诛。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将公卿大臣的意见奏明武帝,武帝于是派宗正为“钦差大臣”,前去问罪刘安。宗正还未到淮南国,刘安已万念俱灰,自刎身亡。淮南王死后,淮南国除,置九江郡。
张汤在淮南王谋反一案中,又一次展现了他办案严苛、穷追猛打的酷烈作风。汉武帝认为他不畏权贵、雷厉风行,很是欣赏他,很快就晋升他为御史大夫。
后记
张汤做御史大夫第七个年头时,被免官治罪,最终自杀身亡。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来自俸禄和皇上的赏赐。张汤的子侄想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阻止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人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于是子侄用牛车载着他的尸体下葬,棺木也十分简朴,而且没有外椁。汉武帝知道后,感叹道:“非此母不能生此子!”对张汤的死不免生出一丝惋惜之情。
张汤办案酷烈,可谓心狠手辣!这一点当然是要予以批判的。但他为官清廉,其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作风,又是必须肯定的。在汉武帝打击后党及诸侯王势力、加强*集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司马迁评价张汤:“国家赖其便”,可谓公允。
值得一提的还有,针对当时“穷民犯法”的社会管理问题,张汤和赵禹(也是一位酷吏)奉武帝之命“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见知故纵”,即知犯法者而不举报,故意纵容犯罪分子,“监临部主”即罪犯的主管*、监察*都要受到牵连。张汤和赵禹制定的这些繁复的法律条文,固然是封建国家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为“酷吏”执行残酷刑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条文对于完善封建国家法律体系、推进我国古代法治建设进程,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