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3 22:0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8:42
【徽派版画】版画流派名。明代版画声势最为雄壮的一派,十五世纪中叶兴起于徽州府,十七世纪末发展到高峰,在海内独步一时,产量之多、种类之富、艺术性之高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是受徽派刻书业的直接影响而迅速崛起的派别,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以技艺冠一时的雕刻名工则更多,光虬川黄氏一家便有黄应组、黄一彬、黄晟、黄应泰等近百人。“徽派版画”一扫过去粗壮健雄之风,适应明中期以后的社会风尚,以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所刊年画、画报、画谱、笺谱之类,以及戏曲、小说插图,在技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构图之完美。形象之准确,线条之纤丽确为同时代其它流派所不及。“徽派版画”的经典作品极多,象黄应泰1573年雕版的《帝鉴图说》,1595年丁云鹏绘图、黄辚等雕版的《程氏墨苑》,1604年黄应宠雕版、蔡冲寰画的《图绘宗彝》都是名闻遐迩的版画名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木刻版画已在传统单色印制外,采用了极精彩的套色手法,即在木版上涂各种颜色叠次印出彩色图版,象寓居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刻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徽派版画”一直到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之后才趋向衰落,但在复制西洋版画作品方面也起了先导作用,大大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今人周芜编撰有《徽派版画史论集》一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8:42
明万历至崇祯(1573——1644)是中国版画史上划时代的时期。绘、刻、印均有重大突破,把版画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郑振铎称万历、崇祯是中国版画“光芒万丈”的时代。这里我们不能不特别提到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的出现,据现存的资料可以推到元末明初绩溪石氏家刻本《武威石氏源流世家朝代忠良报功图》。其它明万历以前的徽派版画还有明天顺刊本《黄山图经》、弘治刊本《休宁流塘詹氏宗谱》、正德刊本《余氏会通谱》、嘉靖刊本《欣赏编续》中的几幅作品(参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这些版画的绘刻,均显得比较粗糙,属于刻工画。万历及其以后的各个时期,一大批著名画家积极投身到版画艺术这块园地中来从事创作,其中以徽州画家为先行军,尤以丁云鹏用力最勤。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县西门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天启元年(1621)在世,卒年不详。工诗及书,善画道释人物,得吴道子法,白描似李龙眠,丝发之间,而眉目意态毕现。山水杂画亦妙。董其昌曾赠其“毫生馆”印,凡得意之作铃之。其先后于万历十一年(1583)绘美荫堂刻本(方氏墨谱》、万历十六年(1588)绘泊如斋刻本(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万历二十一年(1593)绘玩虎轩刻本《养正图解》、万历二十三年(1595)绘滋兰堂刻本《程氏墨苑》、万历二十七年绘《齐云山志》等。丁云鹏的弟子吴羽也积极参与版画创作,与乃师同绘《方氏墨谱》、《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等,又绘万历刻本《古本荆钗记》。其它如郑重万历四十六年(1618)绘《方瑞生墨海》、蔡汝佐绘万历刻本《图绘宗彝》、僧雪庄绘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黄山志图》、吴逸绘康熙三十二年(1693)《徽州府志》等。郑重、蔡汝佐、雪庄、吴逸都是“新安画派”中比较著名的画家。徽州画家介入版画创作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动其它地区的画家投入版画创作。最著名的有陈洪绶绘明祟祯十一年(1638)刻本《楚辞述注》和《九歌图》,肖云从绘清顺治五年(1648)刻本《太平山水图画》,梅清绘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黄山志》,王翚、禹之鼎等绘康熙三十二年(1693)《徽州府志》等。
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画家的参与,为版画艺术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优秀的刻工队伍也在成长。约起始于明天顺年间的歙县虬村黄氏刻工,一直以善雕书版而著名,前面提到的几部万历以前的徽版插图书籍,其中弘治《休宁流塘詹氏宗谱》、正德《余氏会通谱》、嘉靖《欣赏编续》即为虬村黄氏刻工所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万历时期,虬村黄氏刻工终于成熟起来,创造出一套秘不示人的雕图刀法。他们在版画雕刻上所具有的造诣和技艺,为其他地区刻工所不及。对于这种世代赖以谋生的雕刻技艺,他们视为专利,秘不传人。于是苏州、杭州、金陵等地的出版商,为了保证插图质量,不得不高价聘请他们。因此,徽州不少刻工因在外地刻有精美的插图而享有盛名。
版画艺术上绘、刻、印三大技术关键,由于徽州人的参与和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中国版画光辉灿烂的时期。
“线条粗壮,构图简略”是明万历以前所有版画的基本风格,如果说北方版画同南方版画有什么区别,那也只是“粗壮”与“简略”的程度稍有不同而已。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产生出市民阶层,“粗壮”与“简略”已经不再适合市民阶层的口味。追求秀丽、妩媚的情调,工整、精致的画风,便成为商人吸引读者,进而追求利润的必然手段。明万历年间以细腻匀称的线条和雅致工整的布局著称于世的徽派版画,除了四大墨谱之外,基本上都是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便是当时社会潮流的产物。
在中国版画史上,徽派版画代表着中国版画的最高成就。同时,徽派版画艺术的发展轨迹,也就是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轨迹。因此对徽派版画的艺术轨迹进行探讨,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前所述,明万历以前的版画多由工匠群体完成,艺术成就并不是很高。万历以后由于文人画家介入,国画理论及技法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同国画合流。国画布局讲究远近疏密,笔法上讲究钩、勒、皴、擦、点,这些都被版画所吸收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版画的艺术表现能力。《程氏墨苑》卷六《缁黄》,由程士芳构图,江世会摹绘,黄鏻等刻,是徽派版画中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也是国画技法在版画中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部作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8:43
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最盛,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逐渐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
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明天启七年,徽派版画家胡曰从与刻工、印工合作,采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斋画谱》,把竹梅兰石等画印出了色彩和浓淡干湿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崇祯十七年,采用餖版加拱花的技术,把白云、流水等画的线条凸现出来,使彩色画面增加了立体感。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技法及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餖版与拱花印刷术,对国内外版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