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早中晚期兽面文一样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3 10: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1:38
良渚早中晚期兽面纹是不一样的。
扩展资料:
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精美细致,造型严谨奇特,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堪称我国原始社会玉器艺术的代表。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花纹以兽面纹最具特色,兽面纹主要饰于大墓中随葬的玉琮上,还饰于各种玉饰上。兽面纹分为写意和象征的两类。由于玉器的硬度很高,要深雕出高凸的花纹有较大的难度,但工匠巧妙地利用玉琮的器形将平面的兽面纹变为立体的兽面纹。装饰手法是以玉琮凸出的转角为中线,转角的两面对称地饰着表示眼、鼻、嘴的凸面和线纹。如以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兽面纹玉琮为例,这件玉琮呈外方内圆的短筒形,以转角为中线,用减地法琢出四块微凸的方形面,在方形面中间刻一横凹槽而分成上、下部,上部以转角为中线对称地饰着用线刻圆圈表示的眼睛和以椭圆形凸横棱表示鼻和嘴,组成象征性的兽面纹。下部也以转角为中线,将左右对称的椭圆形凸面作为眼睑,中有圆圈表示眼睛,以相连的凸扇面形表示额部和以椭圆形表示鼻嘴,组成具象的兽面纹。在表示额、眼、鼻和嘴的凸面上,还满刻着短线组成的几何形图案。上和下部的兽面纹的两侧对称地刻有细线飞鸟纹。这些线刻纹细如毫发,表现出高度的玉器雕刻水平。
武进寺墩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玉琮,分为两节,也是上节为象征兽面纹,下节饰具象的兽面纹。在眼睑、额、鼻、嘴和边框的凸面上,也刻着细密的勾曲纹、短复道斜线、直线和横线等填充花纹,为良渚文化刻纹玉器中的精品。
在良渚文化的各种玉饰上也有各式各样的兽面纹形象。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大墓中出土的一些可能用于冠上的一些玉饰上,刻着线条精细的兽面纹。这些兽面纹,环眼圆睁,横鼻翻卷,阔嘴咧张,上下各有一对相错而突出的獠牙。还在眼、鼻、嘴的空隙中填着卷曲纹和复道短线纹,使兽面纹显得丰实而神秘。有的玉饰上的兽面纹为镂空雕刻而成,纹样用均匀的短弧形组成,具有满密的特点。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过去称作“饕餮纹”。近年来学者们对兽面纹命名为饕餮纹颇多异议,但对兽面纹的蓝本和含义尚莫衷一是。青浦崧泽中层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匝上的猪首形浮雕,提供了兽面纹起源的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件陶匝的一面上雕刻着吻部突出的猪面,两小耳耸立,嘴中露出一对獠牙,为凶猛的野猪的形象。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一些兽面纹,上下也各有一对相错的突出的獠牙,还具有横卷鼻的特征,两者之间的相承发展关系是明显的,因此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发源于崧泽文化的猪面纹,并且兽面纹的基本形态也成熟于良渚文化。从花纹的造型来看,由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发展到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从简到繁、从夸张到神化的发展过程。又以兽面纹在器物上的配置地位相比,两者都是将兽面纹饰于器物的转角处,可见两者具有相承的发展关系。
良渚文化的这些刻有兽面纹的玉琮和其它玉饰,都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墓主人的大墓中的随葬品,应是含有祭祀意义的礼器。据《周礼》载:“黄琮礼地”,“苍璧礼天”,“璧琮之敛尸”,说明了以兽面纹玉琮等礼器来敛尸是有特定的含义。东部沿海的低平潮湿地带是我国养猪最早的地区之一。上古时期就有“豕之性能水”之说(见《毛传》郑笺),视猪为“水畜”。并且猪被上古人神化,赋于辟凶化吉的能力。如《山海经·东山经》载:“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呜自叫,见则天下大禳。”《易·大畜》载:“豭豕之牙,吉。”都是视露牙的猪为祥兽。上古人还认为豕是勇于触突的猛兽,《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汉书·食货志》注引服虔:“猪性触突人,故取以喻。”都是认为由野猪而出的豕是敢于触突的勇物,因此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随葬刻着加以神化的猪类兽面纹的琮等玉器,是希望藉此驱邪化吉,佑护具有特殊身份的墓主人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