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8 21: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2:34
《左传·僖公十九年》:“今 邢 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 卫 讨 邢 乎?”《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宋 苏洵 《田制》:“数世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於贫,而彼尝已过吾限者,散而入於他人矣,或者子孙出而分之,以为几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文王 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 武王 伐 商 之时, 文王 若在,或者不致兴兵。”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假若 虎妞 是个男子,当然早已成了家,有了小孩,即使自己是个老鳏夫,或者也就不这么孤苦伶仃的了。”
如这段话中,“或者”就表示或许,也许的意思,可以直接用“或者”或“或”(我认为“或”更好些)
你们”用文言文的表达有:尔、汝、乃、子、足下、若、卿、阁下、公尔、尔等等等。
列举如下:
1、尔
尔,读作ěr,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可以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可以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
2、汝
汝 rǔ:你:汝辈。汝等。汝曹。汝将何经。
3、足下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4、卿
①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②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③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④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⑤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⑥姓
⑦朋友之间亦能称 “卿”。
5、尔等
尔等,古代用语,直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你们”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此话怎讲。
’1.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 *** .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3.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迫.4.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而,最常用
虽,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然,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奈,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阴。——《三国演义》用于转折句,表示原因
不,表示转折,只是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顾,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但,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然则 或 诚
欲(yù)
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想要得到;需要。
在文言文中,“帮”和“助”是同义词,而且“助”的本义就是“帮助”.像这类同义词连用的短语,在
中古文言文中逐步演化成了词汇,所以“帮助”短语,后来又成为了文言文的复音实词,犹替人出力、出
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
扩充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