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8 18: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6:56
《同桌的你》描绘了一个内向的、纯朴多情的女孩儿,很值得品味。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歌词以设问的形式开篇,很自然地引出一段对往事的回忆,为下文作了铺垫。而“最爱哭的你”又以“昨天你写的日记”引出,可算行云流水,顺乎自然了。“最爱哭的你”寥寥五字,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儿便跃然纸上了。“曾经”最爱哭的你现在是否仍然爱哭,这能不令你惦记? 不知道这个女孩儿是否会想起从前的自己,反正“老师们”是“ 都已想不起”了。那么,从前的你怎么样呢?--“猜不出问题的你”。是啊,猜不出问题的学生怎么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呢?“想不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猜不出问题”不就傻了么,是的,是有点儿傻,可这并不妨碍她有丰富的情感(下面你就会体会到),再说,唯其“猜不出问题”才显得傻得可爱呀!“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则进一步印证了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孩儿。 那时候,“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橡皮”本已无足轻重,“半块”则极言其少,而你仍然“很小心”,活画出了一个内向的、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儿。“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是真的“无意”吗?,是真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一个 “猜不出问题”的女孩儿不是“无意”的。“无意”二字刻划了这个女孩儿的纯朴自然,不做作。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看似写天,实则写人,“天总是很蓝”也就是心情总是很好。心情轻松,无忧无虑,当然会觉得“日子总过得太慢”,然而就在这太慢的日子中,“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毕业”就意味着“各奔东西”,而“遥遥无期”与 “转眼”作对比,更显出岁月无情,飞逝如电了,淡淡的诉说中寄寓了无限的伤感,为何伤感?--联系上文“喜欢和你在一起”。是谁有这样丰富的感情?是这个女孩儿--同桌的你。看吧,至此一个默默无闻而又自尊心极强、纯朴自然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孩儿就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回忆已经结束,情感的蓄积已经满盈,似乎该爆发了。然而不,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笔锋一转,进一步平铺直叙,为后文的*作反衬,出人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曾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由回忆转回到现在,很现实地“我也将有我的妻”,很坦率地“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作者似乎接受了“转眼就各奔东西”这个现实,虽无奈,但已经心平气和。 难道岁月无情,人亦无情? 不!作者的心中从未忘掉“同桌的你”,“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四个疑问句连用,急促的语气中可看出作者复杂的心态。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关怀,后两句则显示出作者深深的遗憾。这里我们不妨反问作者一句:你给“同桌的你”写了什么样的信,值得你如此关注这封信的下落--“谁把它丢在风里”。当然,作者不一定会亲见(或听说)他写的信飘零在风里,我们不妨把这看作一种被冷落、被拒绝的委婉巧妙的表达。 作为诗,到此也许可以戛然而止了,但作为歌词,在歌曲的最后一般都要对一个主题反复咏唱,把*推向极致的。接下去,作者就用同前四句相同的句式,变换个别词语对自己的感情作了充分的渲泻。由“谁遇到”到“谁娶了”,由“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到“谁看了你的日记”,层层推进,把个人深沉、无奈的感情刻画到了极点,不由你不引起共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紧扣“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用“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作的嫁衣”来象征“同桌的你”的出嫁,尤见作者用笔的绝妙。描写姑娘的出嫁可以有各种方式,比如说“大花轿”,但那热烈的场面与本词含蓄、深沉的意蕴似不符合,再者不免落人窠臼,难出新意。而当你领悟到古之女子出嫁时才把长发盘成高高的发髻(见《聊斋志异》故事),联想起“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就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了。 全词通过对《同桌的你》的刻画表现了一段微妙、真挚的情感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6:57
春晚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