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3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12
初中化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化学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12
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强调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教材的设计增加了彩图、生动的卡通图片、有趣的课外小活动、亲切的问题设计,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动力。面对新的现状,初中化学教师应深入地思考,重新审视教学思路,更新观念,有的放矢,制定新的教学策略,切实有效地组织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高效的化学教学是指化学教师遵循化学学科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无进步或者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及习惯在一定程序上依靠老师的指导,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观察和研究当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一、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
2、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转换。
实验课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他们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
3、 教师要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指导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们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4、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45分钟的教学效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教学的侧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突出学生为主线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教学内容及实验,让学生去思考与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课堂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有步骤、有重点进行教学,要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新授课时,要以教材编排体系顺序的一章一节地传授;当单元复习或第一轮复习时,应将章节作整体安排,把分散的知识点依据相互的关系连接起来,这样即可使无序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当第二轮复习时,则采用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并举的方式,将有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分成几个板块或编成网络,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复习效果。
3、精心选择课堂作业并认真指导解题。
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使用的化学教材,尽管每节内容后都配备一定的习题,但从教学的实际及学生的情况看总不尽人意。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并考虑到教材的难点和重点,要求教师自己动手编题或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完成,避免了机械重复做题。此外,还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一是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指导;二是加强规范化解题的指导。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解化学题目时,思路不清,过程紊乱,缺乏条理性,一般只停留在题目的表面,没有真正“深”下去,一旦题型一变,就束手无策。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归纳出各类题的解题规律、解题格式,养成一题多解、解后深思的良好习惯。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他们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以及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不是传统教学手段所能做到的。计算机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学生更可在网络上查询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和资料,以及和不同地点的人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解题方法和答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获取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的提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加强化学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化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我们在研究中主要进行以下的一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并不知道化学教材内容如何阅读。为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一定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再逐句逐段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教师应安排整段阅读,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依据粗读——细读——精读的层次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最后,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标准式、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选读式、速读式等。
2、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思考。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在无疑之处见疑,乃至通过思考发现真理。
3、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认知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使新知识纳入原认识结构中,必须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结构,并使原认识结构改组和升级。由此可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学习了物理性质后,我们指导学生总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从色(颜色)、密(密度)、溶(溶解度)、点(熔沸点)、味(气味)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又如学习了《碳》一章后,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归纳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及性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自己独立进行归纳,形成网络。具体如下:
三、小组探究,有效提高群体的总体学习质量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开展分层递进课堂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将不同层次学生分三大类,组成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小组,即异质分级分组。在这基础上,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训练,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反馈,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要求化学老师做好以下工作:
1、分层次分级编组。
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按前期的课堂提问表现,平时形成性测试情况,学习能力等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班的学生分成含有好、中、差学生的层次学习小组,为了避免由于分级分组造成学习不良学生受歧视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采用班级内异质分组做法,这种分组不打破学生座次,不宣布学生等级,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人员的分别要求。这样不但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又能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间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产生,而且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希望,学生的荣誉感、好胜心会激励组内互助组间的竞争,引导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奖励并恰当调整其目标要求,诱导学生的注意、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2、 按级定标异步达纲。
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具有多向性和科学性。制定分层目标必须精心钻研大纲,精心研究教材,精心了解学生,三者不可缺一。层次目标要明确而具体,从教材内容上来说可分为记忆性目标、理解性目标和运用性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做到保“底”而不封“顶”,保证每位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对待后进生采取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优生则允许超大纲、超进度,这样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基本掌握几种金属(铁、锌、镁)的性质,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能够书写课本中出现化学方程式;中等学生掌握较多的金属与酸、盐、氧气反应的性质,能够用实验证明活泼金属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较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好的学生除了掌握以上一些知识外,还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排出金属活动顺序,如用铁、铜、盐酸、硫酸铜溶液、*银溶液来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顺序。通过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学生学得轻松而能牢固掌握知识。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分层授课中教师有意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进行探索。如学习了《水》的一章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河中漂流物污染水源”的调查探索,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成绩差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较强,成绩好的学生思维能力、基础知识扎实,这样相辅相成,使探索活动顺利开展。
“精讲导练”,即教师讲授要富于针对性,要力求做到少而精。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要突出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特别是一些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可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探索,尝试去揭示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5:13
一、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
2、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转换。
实验课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他们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
3、 教师要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指导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们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4、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