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8:43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出处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出处,中国一直以来流传着很多的谚语,其中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就是大家很熟悉的, 这句话细细品读却充满了很多道理,以下分享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出处。
这句话是出自民间,接“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之后,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人都是复杂多面的,生活亦然,有的时候,你可以主宰生活,有的时候,生活主宰你。无论何种情况,境由心造,心境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所以,放下,放下,得自由轻松。
可恨之人之所以可恨,因为有一些事做的过度,如这人为啥要杀人?杀人不可恨吗?肯定可恨,可回头再想为啥杀人,被杀之人与他肯定有一些不可解开的矛盾,有他不得不做的原因,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出自于民间俗语。原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
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貌似可怜,生活上有诸多的不顺利,但是归根结底,却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自作自受,或者是咎由自取。
想要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还要从“可怜”两个字入手。可怜之人,其实就是那些生活不顺利,有着很多坎坷磨难之人。但是可怜也分为真可怜和假可怜,而假可怜之人,大多具备以下3种特点。
第一点:拥有抱怨、消极的心理
假可怜之人,对人生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和消极的心理。他们遇到什么事,总是第一时间去抱怨别人,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到一点苦难,就会有着自卑的心理,从而失去很多良机。
第二点:过于依赖别人
假可怜之人,总是企图别人能够多帮助自己,但是殊不知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本身四肢健全,完全有能力自食其力,却因偷盗被人毒打,最后连仅剩的尊严也荡然无存,实在是让人觉得他是自作自受。
第三点:自私
假可怜之*多有着自私的心理,他们通常装可怜,以此博取他人的同情。比如说自己的不幸遭遇,然后管朋友借钱。他们通过贬低自我来获取他人的帮助,得到了好处后就不记得他人的好处,白眼狼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这句话还有下一句,同样引人深思,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老祖宗说的这句话,其实还是带有十足的人文关怀。虽然可怜之人都有可恨的一面,但是话锋一转,说的是可恨之人,也有不为之人的苦衷。
比如鲁迅写的孔乙己,虽然他性格迂腐,但是本质上却并不是一个坏人。孔乙己拥有着善良的内心,而且在捉襟见肘的贫困处境之中,依然坚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姿态,这一点确实难得可贵。
但是一个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大环境之下是可以改变和影响人的一生。虽说主观上孔乙己顽固不化,但是客观上的大环境是非常封建的,这也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所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里的“必有可悲之苦”其实隐藏着一种物竞天择的无奈和人情冷暖的辛酸。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可怜的人,有的天天被父母打,有的哭诉儿女不孝,有的控诉被人骗……可是有一些人看着可怜,其实是种“假可怜”。
鲁迅先生评价自己笔下的孔乙己就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人物很可怜,但是也很可恨,自己不努力,落到那个下场也怨不得别人。
人们在面对弱者的时候,往往心里防御会大大降低,不太考虑也没有什么顾虑。然而可怜的人往往存在消极的心理,他们一旦遇到波折、困难,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消极对待,不管不顾,甚至直接放弃。
没有勇气面对、承担责任,是内心懦弱的表现,最后变成可恨可悲之人,这些都是因果循环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在关心、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分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故意假装可怜博人同情,还是确实有实际的困难。
可怜之人一定有可恨之处吗?
肯定不是的,有些人生下来就残疾,先天智力或者身体有问题,这种人是很可怜吧?可是他们又有什么可恨的呢?我一亲戚身体不好*早产,刚开始还去参加喜宴,后来因为小孩身体太过虚弱夭折了。
去医院看他的时候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他母亲泣不成声,为了给小孩治病我们也给他家捐了不少钱。他什么也没做错,什么可恨的地方都没有,但却如此可怜的来世上走了一遭。有些人可怜,并没有什么可恨。